央广网

扶贫“追梦人”叶剑芝:18年忧乐只为小康梦

2017-09-15 09:37:00来源:中新网

  中新网岳阳9月14日电 (付敬懿)“我愿在这个岗位再干一年半载,平江明年脱贫了,我的心愿也就实现了,安排我到哪都没有意见。”在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扶贫办主任叶剑芝看来,即便是升官发财的清闲岗位,也抵不过他18年心系家乡贫困群众生活的忧乐。

  让平江每一个村能通上水、电、路;让村里每一户有下雨不受惊的家;让家里每一个人生病有钱救治;让家里每一个孩子能接受良好教育;让每一名困难乡亲都奔上小康路……2000年任平江县扶贫办副主任,2011年任扶贫办主任至今,叶剑芝踏遍773个村引进扶持资金10亿元以上,脱贫人口减少29.2万人,一步步追逐着自己为山区乡亲编制的“小康梦”。

  立梦:“我是农民的儿子,尝试过吃不饱、穿不暖的味道”

  平江是国家级贫困县,著名的革命老县区,湘赣边秋收起义发源地之一。“到过严寒的人最知道太阳的温暖。”叶剑芝说,因为对贫困感同身受,他最能了解贫困群众的所思所想。

  1965年出生在平江县伍市镇一个小山村的叶剑芝,父亲是一个兽医,母亲患有肺结核,常年吐血无钱医治,八口之家全靠父亲微薄的工资维持。叶剑芝对童年最深刻的印象,是常常以红薯或红薯丝充饥处于半饥饿状态,全家只有他能接受教育,冬天穿破鞋上学,两只脚长满了冻疮。

  2000年后,从平江县畜牧联站调任扶贫办担任副主任的叶剑芝,需要清查贫困“家底”。当他来到原南桥乡永联村走访,走进贫困户冯雨平半山腰上两间摇摇欲坠的土坯房,眼前的一幕让他直掉眼泪:床上的旧竹席上放着一床薄薄的破被子,下面垫着稻草,冷风从残破的窗纸吹进来,冻得人直打哆嗦。

  跑遍全县773个村,途中因为路不通,经常有老人得不到急救、产妇难产丧命的悲痛事例戳痛叶剑芝的内心。儿时饿到前胸贴后背、兄妹几人抱着母亲嚎啕大哭的一幕幕,瞬间涌入叶剑芝的脑海,通路、安居、医疗、教育富足的“小康梦”稳稳的扎根心头。

  “红旗插上天安门城楼半个多世纪了,我们的苏区人民却还过着这样的日子。我是一名共产党员,‘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我到扶贫办,就应该不辱使命,将全部的热血倾洒在这个神圣的岗位上……”叶剑芝在日记中写下立下自己的梦想与誓言。

  行梦:“他就是一个移动U盘,装满平江全县扶贫信息情况”

  在叶剑芝办公桌对面墙上,贴着两份图纸。一份是平江脱贫攻坚三年行动贫困村分布图,一份是平江贫困村联络名册,每到一个村,他就在地图上画个圈,在联络册上写上负责人与联系电话。

  原平江县扶贫办的向勇说,除扶贫年中检查、年终验收进村入户外,叶剑芝抓住一切时间下村,远的就搭班车去,近的就骑摩托跑,半年时间就跑烂了三双鞋子。“地图上的圈越来越多,一户户贫困情况看在眼里,记在纸上刻入心中。”

  三墩乡公平村孩子上学要爬半小时山,有的小孩9岁都没有上学;钟洞乡和众村屋顶盖的是石片,几个小孩没有衣服穿只能光着屁股跑……当叶剑芝将集中在三大山区、七大库区的贫困村示意图送到政府案头,掀起全县贫困摸底热潮。经过调查统计,2006年平江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1346元,再次进入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行列。

  “这一带几十公里,有多少贫困户,哪一户因何致贫,哪一户缺什么,生什么病,需什么药,他心里都有一本谱。”扶贫办办公室主任王红管过贫困数据3年,对数据熟悉程度自愧不如叶剑芝。

  情况摸清了,政策把准了,心中有底了,扶贫攻坚也就能对症下药。10多年来,在叶剑芝的参谋建议下,平江先后推出了通村修路、就业输出、改水改厕、农电低改、危房改造、产业培育等一系列扶贫举措,并助推形成了指导全县精准帮扶、脱贫攻坚的总体思路。

 

  2016年12月叶剑芝在伍市镇跃进村贫困户余存根家中走访。资料图

  解梦:“担点风险怕什么,这事建成了再怎么处分我也乐意”

  在长寿镇汤塅村,山谷小溪旁整齐排列着红色外墙的两层小楼,水泥路沿房前而过,门口的丝瓜藤爬满房墙,这里是方斌文、宋兴隆等81户的新家。2014年12月,他们搬出山林深处峭壁上的房屋,永远告别了担惊受怕的日子。

  “小康不小康,首先看住房。”叶剑芝深知,安居方能乐业,但2013年平江还有4896户无房,11729户D级危房。山区贫困户破旧土屋斜靠在绝壁之上,房屋顶盖腐朽不堪,土墙裂痕处处,整座“建筑”下雨天随时可能坍塌。

  为加快推进危房改造,尽快将乡亲们从危房搬出来,叶剑芝进省城,跑京城,磨破嘴巴皮,磨穿脚板皮。2013年,叶剑芝争取到平江县率先在湖南省“百村示范、千村联动、万户安居”危房改造工程试点工作。

  但试点项目刚开始就遇上难题:按照规定危房改造建筑面积不能超过60平方米,第二层隔离层最高只能建70公分。这样4口以上的贫困户就住不下,老百姓的杂物、粮食等也没有地方放,大家纷纷反对。在反复调研论证下,叶剑芝大胆打破条条框框,在设计建筑方案时提出主体建筑严格控制60平米,但加上厨卫和过道可达100平米;第二层高度增加80公分,方便群众利用。

  面对叶剑芝的大刀阔斧,同事朋友们纷纷为他担心:“你按规定搞就行了,这样搞吃力不讨好,弄不好最后‘帽子’都会丢掉!”叶剑芝却不为所动:“试点试点,就要敢试。老百姓都不满意的事,做了有什么意思?不去试试,又怎能为改进现行政策提供经验?”

  方案一变,81户房屋立马建成了。“多亏了叶主任帮我们搬进新家,不然我们家都没了。”宋兴隆说,在搬新家几个月后,他们山上的房子陆陆续续在大雨中倒塌了。

  到目前为止,平江县改造贫困户危房7000多户,易地搬迁建房5000多户,3万多人告别危房喜迁新居。叶剑芝创新探索出的贫困农户危房改造成为“平江模式”,为湖南省建设安居房提供了可复制的蓝本。

  圆梦:“叶主任改造了我孩子的命运,引导了致富的门路”

  原本辍学在家的二女儿成为会计在深圳过上白领生活,自己靠着培训得到的养蜂手艺一年能赚近十万元,因病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的宋三元直呼叶剑芝是“救命的亲兄弟”。

  宋三元从小患有严重的胃病,妻子身体也不好,此前家庭收入甚微,三个女儿都已辍学外出打工。当叶剑芝看着墙上贴满的三好学生奖状,多次做思想工作鼓励宋三元让孩子上学,并申请政府资助。后来二女儿宋平得以在湖南省商业技术学院继续接受教育,现在在深圳月薪6000多元,知识改变了命运。当得知宋三元帮别人养过蜂,叶剑芝又掏出两千元钱给宋三元买了10箱蜂,并组织他到县城进行系统的培训,几年下来,现在已经繁衍到了200多箱,每年可创利近十万元。

  平江县有110万人口,闲散劳力多,大都“困”在家里。叶剑芝常说:困难、困难,困在家里就难;出路、出路,走出去就有路。于是,他把劳务输出作为脱贫奔小康的突破口,将人口多的劣势转化为人力资源的优势。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叶剑芝说,要让农民到大中城市赚钱,没有一技之长是不可能的。他联合县劳动局等单位,先后开展了“扶贫工程”、“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短期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以及订单培训,一批批掌握了一技之长的贫困家庭的劳动力被送到上海浦东造船厂、广州远洋公司等地跟班学习,全县20多万农民走出去,每年赚回30多亿元现金。

  不少脱贫致富的老板还怀着感恩之心反哺家乡扶贫。他们共捐建学校135所,捐修公路2400公里,捐建水利设施368处,救助失学儿童3650名,捐助1068名寒门学子圆了大学梦。“目前,全县没有一个小孩在正常情况下没有读书,这是我最快乐的事。”叶剑芝多年来提倡普及教育终于见了成效。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千古名篇《岳阳楼记》的诞生地岳阳滋养了千古忧乐精神。作为党的一名基层干部,叶剑芝用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新时期的“忧乐精神”,在革命老区、在自己的家乡、在精准扶贫攻坚战中冲锋陷阵。(完)

编辑: 宋雪
关键词: 叶剑芝;扶贫工程;追梦人;扶贫攻坚;扶贫工作;贫困户;危房改造;扶贫办;阳光工程;小康梦

扶贫“追梦人”叶剑芝:18年忧乐只为小康梦

(付敬懿)“我愿在这个岗位再干一年半载,平江明年脱贫了,我的心愿也就实现了,安排我到哪都没有意见。为加快推进危房改造,尽快将乡亲们从危房搬出来,叶剑芝进省城,跑京城,磨破嘴巴皮,磨穿脚板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