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央广网公益 > 滚动新闻

央广网

我与西藏:寻找那个叫做远方的地方

2016-10-17 07:56:00 来源:中国青年报 西部志愿汇

  初遇西藏

  当金沙江水再一次被新鲜的融雪拌的浑浊的时候,生命开始在雪与雨交杂的春天萌芽。今年是我到西藏的第二个年头了。

  有些事情要用文字记录下,害怕被现实带来的生计问题淹没在记忆里。在西藏的两个年头,我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了很多在西藏基层的点点滴滴。时至今日,仍有画面在眼前,最感触的应该是一句话。

  那是在一年前的三月,我们去一个牧区教学点发放爱心包裹的时候听到的。在我们给孩子们穿上崭新的棉衣、发放书包的时候,一个年纪约莫四十多岁的男人对着那帮孩子,用并不标准的汉语说了句:“共产党对你们这么好,你们还不好好学习”。

  也许,很多人会感觉这是一句官话,然而并不是。很多人也不会感觉到这句话的分量,但如果你们真正在西藏的基层工作过,或在基层经历过一些事情,就会深深地理解这句话的意义。

  两年前的三月,作为一名普通专科毕业生的我,想给自己的大学生涯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于是,我便背起了行囊,从咸阳到重庆、从重庆到丽江,开始了我的毕业旅行。我在丽江游荡了一个星期,突然有了去西藏的想法。

  第二天,我出发了,沿着金沙江向上,朝着拉萨出发了。在梅里雪山下领略过日照金山的壮美,有过在隔界河的喜悦,有路过然乌湖的惊叹,有感受过老阿妈扎西德勒的温暖,有遇见过林芝桃花盛开的微笑,有转角遇见布达拉宫的大脑空白。而众多精彩瞬间的背后,有的也只是一个作为路人亦或是游客对于这片神奇土地的称赞,没有哪个瞬间会给予我深刻了解这片土地的机会。

  当代“知青”

  我时常会对自己说一句话,心中如果惦记起一个地方,就还会相遇。这句话在我离开西藏回到学校的两个月之后应验了。我又一次坐上了开往西藏的火车,这一次,我不再是一个路人,而是拥有了另一个身份——西部计划西藏专项志愿者。但我觉得我们的称号用另一个名词更为恰当——当代知青。时代改变了称呼,但似乎改变不了一种东西,关于知识青年与西部亦或是偏远地区的联系。

  在拉萨度过了短暂的大学时光后,我们离别了拉萨河畔的藏大,告别了那些短暂的友谊,但到今天那份短暂的友谊仍然那般坚固。我们陆陆续续去了自己应该去的广阔天地,开始寻找属于我们当代知青的故事。而离别后的两年里,我再也没有能回去那个拉萨河畔的藏大。

  犹记得那首歌,《我的家乡江达》。江达便是我服务的地方,这里是西藏的东大门,川藏北线317国道进藏的第一站,同样也是西藏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一江之隔于四川甘孜。在江达我呆了一年零五个月,现在我还经常会听那首《我的家乡江达》,因为江达是我到西藏的第一个家。

哈达的故事

  很多人都知道哈达,而我在江达的故事很多也和哈达有关。到现在我一直珍藏着来西藏的每一条哈达,而且我清楚记得每一条哈达的来历。第一条哈达,是在邦达机场江达来接我们的领导给的,第二条哈达是在江达县里办公室领导给的,而第三条有了一段故事,那是一个乡里的学生给的,而我和这些孩子还有很多群众的故事便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那是在到江达大概两个月后的一个周末,队长组织大家去字嘎乡的学校发放爱心包裹,学校不是很远60公里左右,开车两个小时。学校是之前联系好的,第二天一大早大家集合出发,一路上说说笑笑。也就是在说说笑笑的过程里,一抬头,我差点哭了。孩子们整整齐齐的分两排站在学校门口,手里捧着洁白的哈达,嘴里喊着欢迎欢迎,那种场景很容易触动泪点,我强忍住了没有哭。

  这所学校的所在地是纯牧区,海拔4000米左右。孩子的眼神很清澈,就像西藏冬天的河流。时是冬天,学校四周的山上都是白雪,飘扬在草场中间的那面五星红旗特别鲜艳。当走进学校和孩子们打成一片,眼泪也都化成了灿烂的笑容,后面的爱心物资瞬间自然也都充满了欢笑,因为孩子笑得很灿烂。那是我第一次在基层感受到纯真的笑容,那些画面至今还很清晰。后来,我们去乡里的次数也逐渐频繁。离开的时候,我们走遍了江达的十三个乡镇,看到了数不清的笑脸,经历了写不完的故事。

  扎根西藏

  两年里,故事中的很多主人公都逐渐离开了,去寻找其它属于自己独立的故事。

  现在又快到了离别的时间,因为热爱,我决定继续留在西藏。西藏知青的两年成长了很多,所以后面我还会在西藏呆若干年,但我知道自己有一天也还是会选择离开,和我的很多朋友一样。

  当我在西藏呆满一年的时候,很多朋友选择了回归。留下的人里有很多朋友问我,说现在越发的迷茫: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感觉现在过得很徒劳,甚至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有一段时间我也陷入了这种思考,但是我找到了答案。

  在我们刚来的时候,有一腔热血,但慢慢地时间久了,我们终究还是回到现实中来。开始在现实中考虑自己的生活,考虑自己的理想,考虑自己想要什么。西藏知青的日子,应该是一种沉淀。一年、两年的沉淀让我们更理性的认识自己,褪去了刚刚从大学毕业的理想外衣,知道自己该如何去追寻自己想要的生活或是自己的理想。

  在西藏的两年,是长大的两年,有人回归有人留下,可故事还在继续。

  我现在停在了318国道旁的八宿县,我也不知道我会在这里呆多久。每次看见街上那些徒步、骑行的人,感觉看见了两年前的自己。我喜欢自由,喜欢远方,只是现在因为生活,需要短暂的休息,未来的某天,我还会出现在远方的路上。现在脚下的土地是固定的,但心里永远自由着。

  两年是一个节点,关于理想的生活和现实生活转换的一个节点,我想只有在现实生活中才能找到理想的生活。

  从路人到志愿者亦或是知青,在西藏呆了两年,如果说我为西藏服务了什么,我感觉没有,是西藏教会了我生活。最后送上一首诗歌《远方》以表达我对那段志愿青年的怀念。

  你所渴望的远方,

  是别人脚下的土地,

  你脚下的土地,

  是别人寻找的远方。

  若干年前的今天,

  我开始寻找一个叫做远方的地方。

  打过火车,

  骑过单车,

  依靠过双脚,

  可直到今天,

  还有很多的远方挂在嘴边,

  不曾到达。

  若干年后的今天,

  和很多人一样,

  我依旧在寻找那个叫做远方的地方,

  可岁月让我开始挣扎,

  在现实与理想中,在远方与脚下,

  其实,那远方,就是你离开的地方。

  作者简介

  路斌,2014届毕业于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能源工程系煤矿开采技术专业,当年入选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于西藏自治区江达县。志愿服务期间组建了志愿者团队,该团队获2015年西藏自治区青年五四奖章提名。

编辑:宋雪

关键词:远方;西部计划志愿者;志愿服务;西藏;知青;江达县;专科毕业生;情怀;我的家乡江达;哈达

说两句

相关阅读

留学生活以诗为伴,体验真正的“远方”

本文系人民网独家发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这是留学生在国外读诗时独有的体验,在留学的远方,我们要享受远方,同时让诗带领我们的心灵飞到更远的地方。

2016-08-03 08:35:00

中国诗歌:如何从“家乡”走向“远方”

中国诗歌:如何从“家乡”走向“远方”,抛开了商业的浮躁,摒弃了论战的火气,诗人们回归诗歌本身,就诗歌的地域性、民族性、世界性,展开一场丰富而诗意充沛的言说。在丹麦诗人尼尔斯·弗兰克看来,诗歌的目的在于人与人心灵的沟通与对话,其基础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的情感。

2016-07-29 10:29:00

远方饥渴症怎么治?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这一场来势凶猛的“远方饥渴症”正在年轻人中蔓延开来。人生在世,享受生活的乐趣、追求精神的愉悦无可厚非,但显然不必把华丽的“诗和远方”与“眼前的苟且”对立起来。

2016-05-17 09:01:00

参与讨论

我想说

央广网官方微信

手机央广网

点击排行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6807188 新闻热线:4008000088 E-mail:4008000088@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京ICP证150508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02120007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介绍 | 央广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