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南派花毽180招 踢出广式新风潮

2017-04-25 11:58:00来源:广州日报

毽手一人一脚,自由发挥。剪辑: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顾展旭

 

“南毽王”邓永生把毽子踢得像穿花蝴蝶一样上下翻飞,总也不会落地。

 

“南毽王”邓永生把毽子踢得像穿花蝴蝶一样上下翻飞,总也不会落地。

 

  据广州日报报道,南派花毽的花式已达180种,每逢周六、周日下午,在人民公园音乐亭前,总有许多围踢南派花毽的“摊档”。当中一位六十岁上下的清癯长者,一个利落刚劲的尖脚,毽子划出一道漂亮的弧线,从他双手搭起的小拱门中穿过,围观的人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这位长者,就是广东省南派花毽非遗项目传承人、人称“南毽王”的邓永生。在他和一帮毽友的大力推广下,去年,南派花毽从广州市非遗项目晋级为广东省非遗项目。

  据邓永生介绍,南派花毽最初是清朝一帮派驻广州的八旗子弟先玩起来的。他们将北方花毽加以改良,把软毛改为鹰毛或鹅毛等较硬的毛,又将铜钱硬底去掉,换成蛇皮或猪羊皮等较软且弹性良好的材料为毽底。经过改良后的毽子弹性提高了很多,踢起来很爽脆,声音悦耳。由于弹跳力好,又是硬毛,比较吃风,控制起来难度较大,特别是停毽,所以南派花毽根据毽子的特性,渐渐形成了四五人一围的踢法,又称为围毽。毽手一人一脚,自由发挥,闪跳腾挪似蛟龙戏水,在全国毽坛独树一帜。

  新中国成立后,广州踢南派花毽最有名的两条街是建隆大街和雨帽街,最有名的公园则是文化公园和人民公园。2002年以后,由于大家更加重视体育锻炼了,爱上踢毽的人越来越多,南派花毽广受欢迎。

  2007年,邓永生写出了《南派花键》一书,将一些难懂的毽理进行总结、分析,成为一套可看可学的体系,又成立了南派花毽研究会,南派花键日益风行起来,远播全国乃至世界各地,譬如美国、澳大利亚都有人踢。

  “2009年,我们做了一个网站,把南派花键的踢法、花式很直观地传播出去。”跟随邓永生学了15年、目前已是广州市荔湾区南派花毽非遗项目传承人的刘研科告诉记者,去年,在邓永生的带领下,他们前往邯郸、太原、西安等地,刮起一阵南派花毽旋风。

  人民公园音乐亭前的空地,也成为南派花键研究会的“战略”基地。虽然邓永生不住在人民公园附近了,每周六、周日下午两点半后,他仍然会按时从亚运城赶来领衔踢毽。不少外省的毽友,也会趁着周末前来学习最顶尖的花式。

  南派花毽入门易趣味多

  南派重趣味性 北派重表演性

  南派花毽的花式有难有易,可随意发挥,趣味性强,也没有输赢压力,踢时尽可放松,而且是集体活动,不会太枯燥。“北派花毽以停为主,以绕圈为特色,强调个人的表演性,需要从小练好基本功——首先要能颠毽一千个到三千个以上,才能学习其他动作,这个门槛就比较高了。”

  踢毽很适合大众,花费少,男女老少都可以踢,不需要很大的场地。踢毽子对调节人的眼、脑、神经系统和四肢的配合度有特殊的作用。通过抬腿、跳跃、屈体、转身等运动使得脚、腿、颈、眼等身体部位得到充分锻炼。这项运动跟其他运动的最大区别还在于,它可以使人体的关节得到横向摆动,带动身体最迟钝的部位,大大提高各个关节的柔韧性和身体的灵活性。长期踢毽子还能增强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对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肩颈病和坐骨神经痛等也能起到很好的缓解作用。

  没有几年基本功 难成一等高手

  南派花毽主要有四种脚法,平脚、侧脚、尖脚、后顶,所有的花式都是从这四种脚法中变化而来的。当中,尖脚是比较难学的。“因为接触毽球的部位小,脚不容易控制,还要踢出力度,一般要练习几年才能掌握。像平脚、侧脚,几个月就能踢得不错了。”刘研科表示。

  如果要成为一等一的高手,打出让人看起来很过瘾的花式,那坐马、站桩、拉腰、拉筋等基本功练习,就是必不可少的了。“就像学武术要练三年的基本功,人家才能够教你一些花拳绣腿,如果没有基本功,学了也白搭。”

  所以,十几年来,刘研科每天晚上都会练功,一练就是40分钟。“坐马每天练120个,拉筋也是量化的,每次坚持一分钟左右。正因为南派花毽易学难精,才更有吸引力。”

  而从12岁开始踢毽子的邓永生,不仅从小喜欢粤剧,还练过几年的佛家拳,所以他能够将戏剧中的功架、身段、做手和关目(眼神),武术中的招式和腰马功夫,醒狮中的步法和神韵融入踢毽中,创新出几十种花式。

  “南毽王”自创招式:

  “南派花毽没有一套固定的秘笈,训练也没有既定的程序,属于自由浪漫派,只要用心训练多用心思,任何人都能创出新招式。”

  “旋身单鞭救主”:“单鞭救主”是顺方向救毽,“旋身单鞭救主”则是逆向救毽,打时须旋身飞跃,难度继续增加。

  “燕子三抄水”:指连续三次“单鞭救主”才把毽子救起来。这是可遇不可求的,我在几十年的踢毽生涯中,也只打过寥寥数次。

  “虎卧凤阙”:取名来源于被梁武帝誉为“龙跳天门、虎卧凤阙”的书圣王羲之的书法。“虎卧凤阙”是在打“扳尖”的基础上,滑步向前坐地,双脚成前箭后弓完全坐在地上,毽子绕过头顶,顺脊梁落下,难度比“扳尖”更进一步。

  “龙跳天门”:在跳起打“倒踢紫金冠”时,双手高举过头搭成门洞,毽子从身后向前飞行时穿过门洞。

  “醉卧沙场”:在“虎卧凤阙”的基础上,上身拗腰后仰成“铁板桥”,毽子经胸部在眼前掠过,然后于脑后落下,腰马、尖力、毽性均要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广州代有“毽王”出

  听邓永生回溯过去,就会明白,广州可谓代有“毽王”出。邓永生的师祖蔡林、师傅邓贵明,都是南派花毽的“一代天骄”。正是这些前辈及后来的邓永生、刘研科等人的创新,才让南派花毽的花式日益丰富多彩。

  师祖蔡林最擅长“挂珠”“抱月”

  一代宗师蔡林,最负盛名的两招是“挂珠”和“抱月”。“挂珠”是用平脚将毽子踢起,毽子沿身体一侧绕过脖子在另一侧落下,所谓“表袋上,表袋落”(旧时中山装上有四个口袋,上面两个用来挂怀表故称为表袋),就像一串佛珠挂在高僧的脖子上,所以称为“挂珠”。“抱月”则是看准毽子来势,弯腰、半蹲,用右脚内侧盘过另一条腿在身体左侧将毽子踢起,毽子沿着背部在身体右一侧落下,难度较大。但蔡林打来轻描淡写,洒脱自然,就是到了今天也无人能及。

  从上世纪30年代到上世纪60年代,蔡林每逢星期天就在长寿路的乐善戏院踢毽,逢年过节到文化公园或人民公园踢。他们组成的友联毽队,1958年受广州体委邀请在体育馆为外宾表演,这是南派花毽第一次登大雅之堂。

  师傅邓贵明首创“单鞭救主”

  1950年,邓贵明拜蔡林为师,至2003年去世的五十多年间,踢毽是他唯一的体育运动。邓贵明拜师时,连一双鞋子都买不起,是光着脚踢毽子的。经过四五年的刻苦训练,他便跻身一流高手行列。“师傅踢毽时意气风发,神采飞扬,一招一式不仅毽到、身到、脚到,而且眼到、心到,有股羽扇纶巾、谈笑用兵的儒将风度。”邓永生说。

  邓贵明首创的招式有“单鞭救主”,就是当毽子飞出毽圈外较远时,毽手立刻跃步飞起,后落马伸腿,在毽子离地三寸之间以足尖将毽救起。此招如没有飞跃动作,只是原地落马叫做“扳尖”。

  邓永生说:“‘单鞭救主’得名于隋唐演义尉迟恭单鞭救秦王的故事。往往是因为同伴出现败脚,将毽子踢飞了进行抢救。起动、跃步、座马、伸腿、击毽,师傅总能一气呵成。”

  邓永生还记得,1978年,邓贵明带着他和师弟黄国荣到佛山看望粤剧演员,也是毽坛好脚麦维佳。不巧麦维佳回广州了,为了不枉此行,他们三人踢了一场三缺一的围毽。“南派花毽适合四五人踢,三个人踢显得太局促,不好施展,所以必须配合默契,随时移动补位。我们三人像走马灯一样出脚旋转,观众看得眼花缭乱,师弟突然一脚踢偏,毽子飞出丈外,大家以为此毽必死,师傅一个‘单鞭救主’,硬是把毽救了回来。”

编辑: 陈越
关键词: 南派花毽;毽子;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