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诊现场。(央广记者 周羽 摄)

 

  央广网广州11月18日消息(记者周羽 通讯员黄怡辛、朱健)“上气不接下气,像是被人掐住了脖子”,慢阻肺被众多患者称为“不能呼吸的痛”。 11月18日是世界慢阻肺日,在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以下简称“省二医”)门诊大厅,就聚集了许多前来义诊的患者。

  该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主任医生孙瑞琳介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就是人们常说的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目前我国患慢阻肺的患者约有1亿人,慢阻肺成为仅次于脑血管疾病及缺血性心脏病的第三大杀手。40岁以上人群较为多发。“慢阻肺作为一种慢性呼吸疾病,通常与吸烟或者吸入二手烟、煤气等有害气体或颗粒有关,70%与吸烟有关。”孙瑞琳主任说,“除了吸烟,造成慢阻肺的原因还有这些:厨房油烟、职业暴露、呼吸道感染、遗传或者先天异常。”

  在义诊现场,孙瑞琳主任反复强调,慢阻肺是一种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许多慢阻肺患者出现初期症状往往不重视,到医院就诊时病情已发展为中重度,治疗陷入被动。她提醒,如果出现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症状,需到医院早诊断、早治疗,尤其是秋冬季节,“要像量血压一样检查肺功能”。

  如何预防慢阻肺?孙瑞琳主任给出以下建议:慢阻肺虽然发病率高,但是戒烟是预防慢阻肺最重要的措施,在疾病的任何阶段戒烟都有助于防止慢阻肺的发生和发展。

  同时,控制职业和环境污染,减少有害气体或有害颗粒的吸入。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方式,如散步、慢跑、游泳、爬楼梯、爬山、打太极拳等,也可以进行呼吸功能锻炼,例如呼吸瑜珈、呼吸操、深慢腹式阻力呼吸功能锻炼、唱歌、吹口哨、吹笛子等。对于有慢阻肺高危因素的人群,应该定期进行肺功能监测,尽可能地早期发现慢阻肺并及时予以干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