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广州2月18日消息(记者张胜强 黄璐璐 夏燕)2021年2月18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正式颁布两周年。在各项建设目标与规划中,作为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湾区的建设一直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重点指标。

  电影,被誉为第七艺术,它不仅要建设在强大的工业基础上,还要利用科学技术的成果以及独特的地域文化,在助力塑造湾区的人文内涵上,电影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广东省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肖小青致辞。(央广网记者 黄璐璐 摄)

 

  2月18日,在粤港澳大湾区电影交流与合作主题发布会上,来自影视出版行业的专家学者、企业人士齐聚广州大剧院,共同建言大湾区电影行业的发展前景,畅谈人文湾区的建设规划。

 

  人文电影

  “人文湾区”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

  2020年11月,“广州出品”的《掬水月在手》获得金鸡奖最佳纪录/科教片,与之一起的还有斩获最佳儿童片奖项的《点点星光》,粤港澳大湾区深厚的人文电影传统又一次得到了展现。

  从1895年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放映《火车到站》开始,一百多年来,电影艺术的发展不仅呼应着世界各地人民对于文化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也掀开了人文精神塑造的新篇章。

  “伴随着粤港澳三地的文化交流不断深入,我们日益感受到电影作品既能打通上下游产业链,又可以起到连接人与人心灵沟通的特殊功能。”中国电影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张宏表示,人文电影特别是在推动大湾区青少年交心交流方面具有显著作用。

  广东是文化大省,也是电影大省。在积极搭建粤港澳三地影视从业者交流平台的基础上,提升文化认同感和获得感,共同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是广东的应有之义。

 

《掬水月在手》联合制片人徐薇。(央广网记者 黄璐璐 摄)

 

  对此,《掬水月在手》联合制片人徐薇感慨不已:“希望能把产业集群优势释放出来,用人文精神把大家紧密团结在一起,为电影行业创造一条新路。”

  同样有着类似感受的还有《棒!少年》导演许慧晶,十多年的电影之路不仅帮助他实现了个人理想,也逐渐成为了一种广泛的交流方式。“希望我们的纪录片能促成社会不同群体间的沟通,成为社会的润滑剂。”

  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中国国际儿童电影展、粤港澳大湾区电影之夜……伴随着一系列重要的人文电影展会的开展,粤港澳大湾区已然成为了中国人文电影发展的重要阵地。

  在发布会上,广州市大湾区文化交流促进中心执行理事长欧亚也提起了关于粤港澳大湾区人文电影工程的5点倡议:从人文电影读懂人文湾区;打造大湾区人文电影创作平台;打造大湾区人文电影人才教育与培训平台;打造大湾区人文电影的传播平台;打造大湾区人文电影的投融资平台。

  “人文电影是构建人文湾区的重要部分,也是读懂人文湾区的重要途径。”

 

  广州

  粤港澳大湾区电影事业的排头兵

  2020年,广州影视企业突破600家,其中电影院255家,拥有超过20万张观众席。疫情影响下,2020年电影总票房仍达到6.84亿,稳居全国城市票房榜第四位。

  “在今年春节假期(年初一到初六),广州电影票房近1.7亿元。”广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朱小燚表示,过去两年来,广州电影发展不仅成绩显著,并且精品频出,《海上来客》《刑场上的婚礼》屡获佳绩,抗疫主题电影《中国医生》也计划将于6月份全国公映。

 

广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朱小燚介绍广州电影发展情况。(央广网记者 黄璐璐 摄)

 

  而身处在行业一线的从业者们,更是对广州发生的喜人变化如数家珍。

  “协会成立时间虽然不长,但参与主办了第17届广州大学生电影展、粤港澳大湾区之夜等多项活动,为电影人提供更广阔的发展平台。”广州市电影家协会主席、博纳影业行政总裁蒋德富说。

 

广州市电影家协会主席、博纳影业行政总裁蒋德富。(央广网记者 黄璐璐 摄)

 

  因政策扶持而获得发展良机的还有广州1978电影小镇,据小镇总经理王雄伟介绍,目前小镇正在发力剧本创作、影视培训、后期制作三大方向。“只要是在小镇创作的影视作品,一旦进入影院公映,票房在500万以上,就能获得30万的奖励。”

  站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广州,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了自己的使命与任务,将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电影高地纳入了“新年计划”。

  朱小燚介绍,广州将统筹行业资源,打响“制作在广州、拍摄在广州、首映在广州、展映在广州”四大品牌。“中国影协从今年上半年起,与广州共同发起粤港澳大湾区金鸡影展,每年上半年在广州启动,面向大湾区进行巡展。”

  据悉,广州还将加快博纳影业粤港澳大湾区总部、大湾区华谊兄弟文旅中心、英皇娱乐南方总部等项目建设,充分发挥广州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发挥头雁效应,培育新生力量。

  “展望未来,携手合作,广州将以电影之力共建人文湾区。” 朱小燚说。

 

  高质量发展

  大湾区电影产业的主题词

  广东作为改革开发前沿阵地,不仅银幕数量全国第一,还连续19年蝉联全国票房冠军,稳坐国内“第一票仓”。但在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看来,粤港澳大湾区的电影发展仍然有三个“不相匹配”。

  “大湾区电影与过去南方电影的辉煌相比不相匹配;大湾区的经济实力、经济定位与大湾区的文化实力、电影实力不相匹配;大湾区电影票房指标与创作作品不相匹配。”

  在广东省内各行各业纷纷转型升级的今天,电影产业要想注入新动能,同样也离不开“高质量发展”。

  “我们今后要建设电影文化产业优势湾区,要借鉴其他湾区发展的经验,从教育着手去抓好电影产业的文化复兴。”暨南大学艺术学院、电影学院副院长叶志海建议,要动员政府、行业、企业、高校等多方力量共同组成教育主体,让人才更好的留在大湾区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电影人之家正式授牌。(央广网记者 黄璐璐摄)

 

  对此,广州着手推动大湾区虚拟现实研究院与广州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两所高校合作,联合建设影视后期产业学院。

  “我们对于人才的培养要实现在产业和学校之间没有门槛,能够把产学教研一体化。”广东财经大学湾区影视产业学院院长贾毅补充道。

  电影的百年发展史,也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史。电影画面一次次升级的背后,代表着电影工业的进步与革新。

  “我们惊喜地发现,在广东省尤其在大湾区,电影轻工业体系的基础产业十分丰富。”广东南方电影工程技术研究院院长刘晓春介绍,研究院近期的重点任务,就是工业体系的构建和人才标准的制定。

  《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共建人文湾区,推进大湾区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产业发展,共同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这不仅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电影行业指明了前进方向,也为大湾区电影事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带来了重大机遇。

  “粤港澳三地的电影合作还有着更加广阔的空间,需要我们电影人去积极探索、攀登和努力。”张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