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清远10月22日消息(记者 夏燕 官文清)“现在来我们这里参观学习的人很多,主要学习脱贫的经验。”碧桂园驻连樟村扶贫干部黄伟强说。两年前,连樟村还是粤北山区的一个贫困村,山多地少制约经济发展,村民收入低下。

  如今,它已成为乡村振兴的样本,产业脱贫的“网红村”,村民纷纷脱贫致富。仅仅两年时间,连樟村是如何变劣势为优势,从大山中走出一条特色的产业脱贫之路?

  青山绿水换新颜,多项收入助脱贫

  下了国道G240,驱车沿着县道X377行驶,经过金黄的稻田、绿油油的菜田和郁郁葱葱的麻竹林,蜿蜒曲折大约20分钟后,连樟村出现在眼前。

  一条黑色的柏油路向村中心延伸开去,串起了连樟客厅、安装栏杆的池塘、一大片蓝莓种植园、综合文化服务室和粉刷崭新的村民住房。

  “以前从村口到村委是没有路的,都是田埂小路。” 连江口镇政府派驻连樟村的干部苏晓明回忆说,2016年底才开始修中心村这条主路。

  2017年,苏晓明在连江口镇美丽乡村办工作,第一次接触到连樟村,当初的印象是“乱七八糟”,如今他说“变化很大”。

  这要得益于一系列的新农村建设项目。2017年10月至今,碧桂园集团扶贫工作队协助连樟村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厕所革命”、“污水处理”、“公共设施和基础建设”等10个改造项目的建设。

 

连樟村旧貌换新颜。(央广网记者 官文清 摄)

 

  路修好了,有了人流,当地村民拿出自产的麻竹笋、红茶等土特产,在路边摆起了摊。

  在农家土特产“集市”后面,有一条小路,走进去就是贫困户陆奕和的家,是一栋三层小洋楼。

  回忆起第一次到访陆奕和家的场景,苏晓明感慨万千。

  那是一个傍晚,苏晓明和碧桂园驻村扶贫干部刘刚走进陆奕和家,打着手电筒才看清周围的墙,墙上有裂缝在渗水。“全是土墙,不是白墙,不打手电筒根本看不清。”

  当时,陆奕和家还是两层楼,占地40平方米,两层一共80平方米,人均不到13平方米,一家6口紧巴巴地挤在里面。

  “这个是达不到标准的,没有装修,都是毛坯房。”苏晓明说,“刘刚看到这个情况,就说帮他再建一层,第二天就动工了。”

  不过,对陆奕和这样的贫困户来说,解决住房问题并不能实现真正的脱贫,增加收入才是关键。

  2018年,碧桂园在连樟村设立50万元产业发展基金,其中一个项目是承包流转146亩麻竹笋山,分配给8户有劳动能力贫困户管理,陆奕和就是其中一位。

  通过这个项目,陆奕和申请到了18亩麻竹山,还跑到邻近的乡镇承包村中的竹山近40亩,再加上自种的部分,他现拥有的竹山超过了60亩,单项年纯收入在三、四万元。

  同年,他在碧桂园的大棚蔬菜种植基地承包了3亩地,一年下来,收入接近3万元。

  2019年,陆奕和结合村里配套的贫困户就业创业政策,整合资源,与村民合伙经营起一家育苗产业园。如今,位于丘冲的育苗园已初具规模,近3亩的园区内培育着超2万株益肾子幼苗,长势喜人。

  “他现在在乡村振兴学院当保安,大女儿在镇政府上班,两份工资月入都有四五千。”苏晓明说,“还有租金收入、土地分红,日子是越来越好了。”

  在帮扶单位和碧桂园集团、国强公益基金会等帮助下,陆奕和发奋图强,既承包起麻竹笋山,又当起乡村振兴学院保安,依靠自己双手脱贫致富。2020年10月17日是我国的第7个“全国扶贫日”,也是第28个国际消除贫困日,陆奕和获“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受邀到北京参加《决战的时刻——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奖特别节目》。

  赋能农民新技术,加速第一产业升级

  在连樟村村委会对面,11栋温室大棚有序排开,这是由碧桂园帮扶援建的连樟村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总占地面积74亩,总投资4000万元。

  园区门口设立了一个“瓜瓜市集”,主要出售园区自产的西瓜、小黄瓜、贝贝南瓜等新鲜水果蔬菜。

 

连樟村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央广网记者 官文清 摄)

 

  下午两点半的温室大棚里,村民陆国建站在采摘车上干活。他双手灵活地采摘着绿油油的小黄瓜,脚下熟练地操控着采摘车向上向下、向左向右移动着。

  “以前传统农业是很累的,现在我们站在采摘车上面干活,又不用走,又不用弯腰,都不用走路了!”陆国建开心地说,“整个工作环境干净整洁,工作强度也轻松很多了!”

  整个示范园引进了荷兰智能环控系统及水肥一体化施肥机组、以色列消毒过滤等国际先进系统,采用立体栽培及采摘模式,集约高效种植农作物新品种。同时,配备了智能水肥一体化控制中心、农产品包装分拣中心,提升产品生产到销售的各环节效率。

  陆国建告诉记者,没来这里工作以前,他主要在家从事传统农业种植。连樟村山多地少,他家只有两亩地,种的粮食只能自给自足,没有什么收入。

  “现在我夫妻俩都在产业园工作,130一天,两人一个月就有60000多了。”陆国建说。据统计,目前,示范园项目全面进入运营,直接带动30人当地村民就业。

  当一个现代农民并不简单,每个环节都有着技术含量。2019年6月,碧桂园组织连樟村20名村民到碧桂园海南润达农业公司,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

  在海南培训时,陆国建第一次见识到何为现代农业,“场景很震撼!西瓜怎么可以用盆子种呢?不用泥土怎么能种稻子呢?”

  工作之余,陆国建还会种一些冬瓜,利用培训学习到的知识防虫治病,有效降低了瓜苗的死亡率。“上季冬瓜卖了7000多块,一年下来肯定能卖两万多!”

 

温室大棚内景。(央广网记者 官文清 摄)

 

  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负责人何为告诉记者,示范园优先扶持建档立卡贫困户,培训他们学习全套农业栽培技术,“他们培训完可以在这里工作,也能自己搞现代农业生产”。

  对于销路,陆国建也毫无后顾之忧。“今年碧桂园开展联农带农,我负责种冬瓜,他就跟我签订合同,提前定好价钱,我就不用考虑销售问题。”

  何为表示,大销路主要是供应碧桂园体系。“碧桂园旗下有许多板块,业主群体和职业群体都很大,伙食供应有一定体量。”

  “2020年是示范园实际运营的第一年,”何为表示,“目前主要任务是打造一个稳定渠道,将连樟村农产品的品牌打出去。”

  何为相信,5年之后,示范园的销路和品种基本成熟,会形成一个良好的业态。“到那时,碧桂园依然提供技术指导,但是管理权和经营权都会移交给村委。”

  变茶叶为化妆品,全方位延伸产业链

  连樟村山地较多,适合种植麻竹,其所在的广东省英德市是中国麻竹之乡。但是光靠种植麻竹并不能为村民带来更多的收入,提升附加值才是关键。

  对此,碧桂园集团旗下的英德市碧乡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通过招商引资方式引入广东碧辉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打造了连樟村茶产业深加工高科技示范园区。

 

连樟村茶产业深加工高科技示范园区效果图。(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我们把英德的两大支柱产业,一个是麻竹笋,一个是茶叶,做深加工,延伸产业链。”广东碧辉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童秋振说。

  2019年5月,广东碧辉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落地连樟村,致力于推动麻竹产业的发展。重点对销量不佳的麻竹叶进行研发和试验,成功地将初级农产品麻竹叶通过生物发酵技术进行深加工。

  “麻竹叶四季常绿,也不打农药,可以做成深加工。竹叶做成竹叶茶,竹叶茶做成竹叶酒,竹叶酒做成化妆品。”童秋振表示,“原来竹叶是只能包粽子,什么用都没有。”

  通过对麻竹叶深加工,不仅可以带动当地的麻竹笋种植户均增收入2000元以上,还可以解决大规模种植麻竹叶的出路。

  “以前我们砍完竹笋、干完农活,就没什么做的了,在这里工作就多了一份收入了嘛!”在示范园区工作的村民庐木添笑着说,工作内容主要是种茶、苗圃和灵芝,“不上班的时候我还能自己砍竹笋卖钱啊。”

  与麻竹叶类似,通过生物发酵技术,红茶深加工成黑茶,黑茶深加工成化妆品。“原来是没有深加工的,茶叶只是卖红茶。”童秋振告诉记者,黑茶没有保质期,可以永久存放。

  如今,在距离连樟村中心村4公里外的连樟村塘旺桥,300亩生态茶园及茶产业深加工园区正在建设中,项目首期投资2280万元。

 

正在建设中的茶产业深加工高科技示范园区。(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计划新建厂房5000㎡,其中新建红茶粗制车间1500 ㎡,红茶精制车间(含仓库)1500 ㎡,深加工车间1000㎡。研发中心、体验中心、办公、生活区1000 ㎡。新建标准化试验示范、休闲观光茶园300亩。

  项目平均每年可向村集体分红35万元,持续分红20年,总分红金额达700万元。

  除了麻竹和茶叶,示范园区还发展了林下经济,即连樟村灵芝示范项目。“现在山上面种了一百多亩灵芝,已经开始采第二轮了,”童秋振补充说,“灵芝深加工成灵芝茶,可以用来煲汤,做成护肤品美白抗皱效果也很明显。”

  据介绍,灵芝示范项目可为村集体带来每年70万元的分红收入,带动村民开展林下种植,增加就业创业岗位100个以上,亩均收入达到5千元以上。

  “灵芝茶提取完有些成分以后,剩下的残渣都用来做饲料,又喂回去给动物,动物拉出来的粪便再制成肥料,就形成了一个生态闭环。”童秋振表示,三个系列的产品都是绿色循环的,而且都通过深加工延长了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