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肇庆市区驱车经过广佛肇高速、汕湛高速、两广高速,下高速后再经过1个多小时的迢迢硬化山路,历经3.5个小时方抵达怀集洽水镇大洞田村,它距县城75公里,离洽水墟镇35公里;藏在怀集东部凤岗镇崇山峻岭中的孔洞村与清远市阳山县交界,它离县城近些,也有40多公里;而肇庆封开县江口镇大旺村地处粤桂交界,是从广西梧州市进入肇庆的第一村……这些偏远村庄都是省定贫困村,贫困发生率超过10%,而广东相对贫困村的认定标准为相对贫困人口占全村户籍人口5%。

  这些村庄的脱贫攻坚工作无疑是奔康之路的难点。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6月,肇庆111个省定贫困村全部实现达标退出,退出率为100%。也就是说,在今年6月前,“难啃的硬骨头”都啃下来了。日前,记者走访了部分贫困发生率较高村庄,了解他们的脱贫之道。

  南方日报记者 蓝单

  稳住基本盘

  让“两不愁”真不愁 “三保障”有保障

  因病致贫、因学致贫……都是主要的贫困原因,从源头保障贫困户的基本需求,即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是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也是脱贫攻坚工作中要稳住的基本盘。

  大洞田村共有贫困户27户、159人,贫困发生率15.14%;孔洞村共有贫困户43户,152人,贫困发生率11.43%。它们稳住基本盘的实现在于落实社会保障、落实贫困户子女教育政策、落实危房改造政策,提供公益性岗位和项目分红等。

  孔洞村村民梁彩仙,今年41岁,她患尿毒症多年,缺乏劳动能力,每个星期都要去城里做透析。早些年,她的日子过得艰难,丈夫早逝,自己患病,一儿一女都在读书。扶贫兜底保障让她的日子得以喘息,人社部门购买的医保降低了她的医疗费,民政部门每月给她发放低保金,孩子上学有补助金,扶贫工作组的扶贫项目每年有项目分红,加上长子毕业出门工作,日子终于渐渐好起来了,实现了脱贫。

  据了解,现在大洞田村和孔洞村符合条件的全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100%纳入农村低保或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贫困人口农村医疗合作保险参保率达到100%,并纳入了重特大疾病救助范围,设立大病救助项目,对贫困户突发重病人员进行救助。贫困户子女2018年秋季和2019春季助学补助金,落实率达100%。

  危房改造的实现,则通过奖补来提高积极性。

  “孔洞村危房改造户14户,低保户一户给4万元补贴,五保户一户给3.4万元补贴。”中山市东区办事处驻孔洞村第一书记王彬说,扶贫工作队还自筹了5.3万元资金对通过危房改造的贫困户进行奖补。

  中山市南朗镇驻封开江口镇大旺村第一书记冯锦标在说服贫困户聂树社改造危房的时候费了些功夫。“建房子可以一步一步来,先把架子搭起来,看到你有建房的决心了,自然就会有更多的人帮你了。”冯锦标对聂树社说,为了解决他的后顾之忧,冯锦标主动为聂树社一家垫付了部分建房费用,还赠予了他们6000元。在各方的帮助下,聂树社夫妇亲自动手,一砖一瓦地把新房子搭建了起来。

  教育、医疗、住房问题解决后,为落实每户有稳定收入来源。扶贫工作队投入专项帮扶资金入股工业园或产业园,让贫困户有项目分红收入。比如,孔洞村利用省专项资金208.03万元分别投资怀集县工业园区、怀集县工业园区标准厂房(科技孵化器)和时代国际豪景苑物业出租;大洞田村的项目除怀集县工业园区、怀集县工业园区标准厂房(科技孵化器)外,还有万家林业胶合板厂,为贫困户带来约1000多元的收益分红;大旺村投入400万元专项帮扶资金,入股封开县杏花鸡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以“本地龙头企业+帮扶资金+农户”脱贫模式为贫困村集体和贫困户带来固定资产收益。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实现脱贫的一项高效的措施就是引导有劳动力贫困人口就业,获取稳定的工资收入。孔洞村扶贫工作队针对主要致贫原因是缺技术的建档立卡劳动力,根据贫困劳动力意愿,精准施策,及时组织开展培训,三年来共举办8次技能培训班,送相关的岗位信息下乡,为有劳力贫困人口提供就业援助。此外针对有外出困难的贫困户,聘请16名贫困户作为保洁员,增加贫困户收入同时改善村里的卫生环境。

  激活内生动力

  “有事干”让贫困户“动”起来

  学生生活费补助信息、低保户收入明细表、贫困户基本情况表……王彬有个百宝袋,袋里装着贫困户的各类信息,他常常带着这些资料走村入户,发现有动态就更新进去。“我们现在和大家已经非常熟了,连村里的孩子远远看到都叫‘王书记’。”王彬深切地了解到贫困户才是扶贫的核心。他和另一名中山扶贫干部黎永通经常白天在村委办公,晚上入户拜访。“农村工作很现实的一点就是,白天大家要下地干活,所以我们晚上跑得比较多。”

  “酒鬼”“懒汉”黄动活就是在一遍遍的拜访中被感化的。

  “王书记,我的西瓜有这么大了。”黄动活看见王彬过来家中拜访,立即边比手势边说。

  聊了不一会,他又上楼拿了三轮车驾照过来。

  “看我考下来了,可以去收废品了。”黄动活说。

  “这么快啊,记得喝酒不要开车。”王彬回道。

  黄动活春节过后刚和王彬说要考驾照收废品挣钱,6月份就把驾照拿到手了。“他现在想法很多,又是种灵芝,又是种西瓜,还去番薯基地帮忙,现在还把驾照拿了。”王彬对黄动活的变化感到很欣慰,去年他还是个让人头疼的“懒汉”,今年大不同了。

  51岁的黄动活与年老体弱的母亲和一个患有精神疾病的弟弟生活在一起,至今仍未结婚,2016年被列入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精准施策,孔洞村绝大多数的贫困户依靠党委政府的扶贫政策及帮扶单位的大力支持,并在个人的辛勤努力下实现脱贫增收。然而,黄动活早些年却自甘人后,终日酗酒,浑浑噩噩过日子,一家人全靠党和国家的政策性收入维持生活,着实让驻村扶贫工作队发愁。

  王彬回想起第一次来到黄动活家中的情景,至今还历历在目:“家里破旧的墙壁如同被火烧过一般漆黑,满屋堆积的杂物让人无法下脚,也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怎么看都觉得这不是有人常住的地方……”

  扶贫先扶志,转变黄动活的思想观念是首要问题。为了在脱贫路上不让一个人掉队,王彬一遍一遍地到黄动活家中为他做心理疏导和思想工作。

  为了让黄动活燃起生活的希望,王彬主动为他改善家居环境,还给他买了床及床上用品。自从房子翻新了之后,黄动活的懒惰思想开始有了“松动”,家里家外都收拾干净了,酒也少喝了,精神面貌有了很大的改变。

  看到希望,王彬就率领工作队立即“趁热打铁”展开工作,变“输血”为“造血”,安排黄动活做村里的保洁员,每月工资1800元,刚开始时他对这份工作并不积极,需要工作队每日派人上门督促。

  “经过多次教育引导以后,黄动活不酗酒了,人也变得勤快,每日早早起床,自觉地把村里的几条主干道清扫干净。”王彬欣慰地说。

  现在,黄动活的灵芝正在成长,300株西瓜也在长大,加上每月当保洁员和到基地务工2500元左右的收入以及相关的政策补助,黄动活的家庭总收入3.9万多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1.2万多元,成功脱贫。

  黄动活的变化,是孔洞村近年来脱贫攻坚的生动实践。截至2020年上半年,孔洞村全部贫困户达到脱贫标准,脱贫率100%。

  中山市东区办事处驻大洞田村第一书记欧志豪对动员贫困户一事同样不陌生:“大洞田村以山林为主,产业比较难发展,村集体经济薄弱,贫困户比较年轻,所以近几年,我们就动员他们出外务工,按照工资收入的8%进行奖补,慢慢的,出去工作的人就多了,也实现了脱贫。”

  贫困户李再平就是在动员之下去中山工作的,现在他们夫妻俩和大女儿在中山务工,加上分红资金和其他收入,家庭可支配收入达到52907元,顺利脱贫。

  助力产业发展

  产销并重 扶贫“造血”带富村民

  走进孔洞村,放眼望去,可以看到漫山遍野的砂糖桔树,凑近树下细看,绿色的桔子正在吸收养分,等待冬季的丰收。

  孔洞村新上任党支部书记成前傍说:“在没有种植砂糖桔以前,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种植水稻、番薯或是外出务工,效益都比较低。”

  后来,村民看到村里的种植户越过越好,加上扶贫组还给予技术、农药化肥支持,种植的人就多了。

  “起初只有6户,如今发展到86户,占全村总户数的43%,村民的收入有了大幅度提高,特别是有8户贫困户通过种植砂糖桔摆脱了贫困。”成前傍说,现在全村种植砂糖桔面积接近3000亩,平均亩产在7000元左右。2019年,全村砂糖桔年产量约800万斤,预计今年的收成可达到900万斤,经济收入超过1800万元,种植户年收入平均增加11万元,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促进村民增收致富。

  “而且现在销量根本不愁,已经形成规模了,每年冬天你过来看,能看到很多客商带着大卡车一车一车的拉桔子。”成前傍说。

  自2016年中山市东区办事处扶贫工作队入驻孔洞村以来,工作队为进一步做大做强当地的砂糖桔产业,在肥料、技术、销路等方面也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和帮助。

  “我们会定期组织农户开展技术培训,研究解决砂糖桔种植中遇到的问题,并邀请农技专家指导他们科学做好果树种植、土壤施肥、树木修剪以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工作,更加有效地提高农户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果树栽培水平。”王彬说道。

  贫困户何运并种植了30亩砂糖桔,去年收入达1万多元。今年他预计果树收成能达到1.5万斤,按照3元一斤的价格算,有4.5万元收入。如今依靠种植砂糖桔何运并不仅脱贫了,而且还有了存款,打算再过两年把家里只有60平方米的一层楼房拆了扩建到80平方米的两层半楼房,让一家人住得更加舒服。

  而德庆县高良镇沙水村则通过建设金萱茶种植基地,增加农民收入,实现脱贫致富。据介绍,这个基地是在2016年12月开始建设,投入期为3年。在2019年4月,农户对茶叶进行采摘并试制作一批春茶共114斤,销售收入13400元,农户们尝到了“甜头”后,对基地发展更有信心了,对未来的生活更有盼头。

  “我在这里工作两年了,负责摘茶、除草、施肥,工资按天结算每日一百元,去年人均分红有两千多元。以前比较困难,需要别人扶贫,现在好起来了。”脱贫农户何金玉说。

  沙水村金萱茶种植示范基地由中山市民众镇帮扶工作组因地制宜建设而成,面积40多亩,按照项目方案实施,到茶叶丰产后预计每年利润可达68万多元,所得利润的60%用于10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的年度分红,从而实现脱贫致富。

  中山市新时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驻沙水村工作队第一书记梁华玲介绍道:“今年41亩的金萱茶收成按茶青算预计是600—800斤左右,茶叶的销售是由我们中山市民众镇厂企、商会、机关单位、个人来帮忙购买茶叶。2019年年底,沙水村已经退出贫困村队列,沙水村的贫困户已经全部脱贫,现在是巩固阶段。”

  果树、茶叶......扶贫借助原有的山林、田地优势,给这些村庄带来了产业,带来了财富,“造血生肌”由此起步,这些远离城镇的村庄有了基础,日子将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