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粤剧界,人称“咪姐”的陈韵红是个特别的存在。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粤剧鼎盛时期,咪姐红遍粤港澳。1991年,26岁的她拿下首届文华表演奖,三年后,又凭《宝莲灯》拿下中国戏剧界最高奖——梅花奖,成为广东粤剧界第一个拿此双料奖项的女演员,被誉为“连手指都懂演戏”的著名粤剧花旦。

  然而,在事业如日中天之时,她却离开舞台十几年,结婚生子并移居香港。2011年,她又接过广州粤剧院的“绣球”,担纲当家花旦,正式回归。

  如今,年过半百的陈韵红依然在粤港两地奔波。曾浸润香港与内地粤剧市场的陈韵红,人生经历折射了三地粤剧界的融合和共通。重回内地舞台8年,陈韵红对粤剧艺术、粤剧传承与传播,又有哪些新的思考?今年适逢粤港澳三地联合将粤剧申报为世界遗产十周年,首期“人文湾区大咖说”,南方日报记者专访陈韵红,讲述她不平静的戏曲人生以及对三地粤剧交流的思考。

  ●南方日报记者 徐子茗

  移居香港15年打响个人品牌

  隐匿在桂花岗一片老居民楼的广州粤剧院,是陈韵红在广州排演剧目的大本营。周二一大早,她按时来到剧场,与团队排练《六国大封相》。鼓声一起,咪姐立马进入状态,尽管穿着便服,只化了淡妆,但举手投足间,稳重大气的正印花旦神韵立马呈现。

  1995年,刚获得梅花奖一年,陈韵红突然离开舞台,结婚生子并随丈夫移居香港。当家花旦卸下华美戏服,令无数戏迷惋惜。虽然曾经离开舞台,但她始终没有离开粤剧。做家庭主妇的十几年,时常看戏,偶尔客串演出。2009年,她在香港成立“粤韵红梅个人戏剧工作室”。“当时还没决定百分百回归舞台,就是子女大了,自己想做一点事情”。

  陈韵红办工作室,从策划、定场地,到请演员,都是自己一手一脚操持。每一场演出,她都坚持请专业演员,不计成本。陈韵红笑言,请专业演员成本不低,但她全部自己扛,宁可自己不要报酬,

  内地老搭档丁凡,包括后起之秀曾小敏、彭庆华等,都曾被她邀请到港演出,有时还是慈善公益活动,每一场都为香港戏迷带来美的享受。

  “粤韵红梅”的品牌逐渐在香港戏迷圈产生了影响力。原本她计划一直在香港做自己的粤剧事业,不料2011年广州粤剧院的一通电话又改变了她的生活轨迹。当时,广州粤剧院需要经验丰富的前辈带领年轻演员,找到了陈韵红。“人家记得我,我还挺开心,反正我是一个演员,在哪里演都一样”。

  回归内地舞台跳出固有戏路

  2011年,回归阔别10多年的内地舞台,要找回原来的感觉,陈韵红下了一番苦功夫。她坦言,刚开始两三年很辛苦,重新练功,慢慢恢复,粤剧多了很多新元素,都需要她重新适应。

  陈韵红的膝盖关节因年轻时训练受伤,落下了惯性移位的病根,至今每次演出都要绑纱布固定。有次演出时“甩臼”,她急中生智立即跪下,自行把关节忍痛移正。

  陈韵红不甘于固有戏路,勇于自我挑战,尝试了不少新角色。2013年,她与搭档、梅花奖得主黎骏声担纲出演新编粤剧《碉楼》,这是陈韵红第一次尝试现代戏。剧中,她演绎了清末民初一位金山客妻子对亲情的守望。“我的角色主要通过唱腔去表现人物,感染观众。我收获很大,唱功也得到提升。”《碉楼》首演以来,场场爆满,还获得了第十四届文华剧目奖。

  前不久,在广州粤剧院新编现代粤剧轻喜剧《清水河畔》中,陈韵红首次出演一位雷厉风行的女企业家,令人眼前一亮。《清水河畔》的排演,又让陈韵红收获颇多。经过时间与阅历的磨练,陈韵红认为自己到了演青衣最为成熟的时候。2016年,她举办从艺38年来的首个个人艺术专场,首次出演《金莲戏叔》《宇宙锋》和《窦娥冤之“生祭”》《活捉王魁》等剧目,表现了人物性格和演出风格迥异的青衣行当。当晚,爱徒陈韵玲、莫伟英、李钰琪分别与陈健超、陈骏旻、毕海荣搭档上演她的代表作,通过徒弟表演,表达粤剧“传承”之美意。专场没有“惊天动地”的亮点,但正如陈韵红的戏曲人生,如水到渠成,安静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