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鄂志寰:“债券通”将成为两地资本市场互联互通的主战场

2017-03-16 09:28:00来源:央广网

中银香港首席经济学家鄂志寰博士接受本台记者周伟琪采访

 

  央广网香港3月16日消息(记者周伟琪)李克强总理在两会闭幕的新闻发布会上提出年内在香港和内地允许境外资金购买境内债券的政策,意味着醖酿已久的“债券通”终于破题。中银香港首席经济学家鄂志寰博士接受本台记者采访时表示,债券市场将继沪港通、深港通和基金互认之后,成为两地资本市场互联互通的主战场,并为内地与香港及全球资金共同参与、封闭循环的“共同市场”体系增添新的内涵。

  “债券通”是内地资本市场按照既定程序有条不紊、持续开放的最佳例证。鄂志寰表示,“十三五规划”提出,扩大金融业双向开放,有序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债券市场对外开放包括有序拓展境外投资者参与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主体范围和规模,扩大境内机构在境外发行债券的主体类型和地域范围,以及放宽境外机构到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的相关限制。

  债券市场开放是中国加快发展资本市场的重要突破口。银行间债券市场是内地债券发行及交易的主要市场,2016年银行间债券发行债券32.2万亿元,而全年交易金额亦达到127万亿元,截至2017年2月末银行间债券市场托管余额达57.4万亿元。从市场规模及交易活跃程度,内地银行间债券市场接近或已达到欧美主要市场水平。但是,内地债券市场的成熟度仍有不足,需要通过开放市场,引入境外投资主体及发行主体,完善市场服务功能,提升资金配置的效率。

  境外机构投资境内债券市场的政策,始于2010年8月人行推出政策试点,允许境外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境外人民币清算行和境外参加行等三类机构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投资,后将投资主体扩展至RQFII、QFII,以及主权财富基金、国际金融机构和境外保险公司等类别。2015年,人行相继放开境外人民币清算行和境外参加行交易种类,并取消三类主权类机构投资境内银行间市场的事前准入及额度审批,将投资范围扩展到债券回购、债券借贷、债券远期,允许其参与利率互换、远期利率协定等衍生品交易。2016年3月,人民银行放开可投资境内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境外机构投资者种类限制,取消额度限制和事前准入审批。

  截至2017年2月,银行间市场境外投资者达 464家,最多时持仓量占全部托管量的近2%。中债登资料显示,2016年全年境外机构已累计增持人民币债券1763亿元。境外机构在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占比由2016年年初的1.56%提升至1.78%。尽管如此,相比德国、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境外投资者在本国债券市场的占比,中国的比例明显偏低,与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如马来西亚、印尼、阿根廷、韩国相比,也有不小差距,中国债券市场中的境外投资者占比依然有大幅提升的空间。

  内地债券市场需要在产品多样化和债券一级市场的发展等方面有所突破,简化相关申请流程,扩大投资品种范围以及发行主体,完善跨境清算、托管系统等金融基础设施,并提升监管制度环境、税收、法律构架的适应性。

  同时,“债券通” 有助于提升人民币在全球货币体系中的稳定地位。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汇率市场化改革,保持人民币在全球货币体系中的稳定地位”。鄂志寰认为,在全球化面临回潮、贸易保护主义威胁加剧的大背景下,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应该爲新的全球化发展路径提供中国方案。人民币国际化的本质是市场信任度,在保证经济安全的前提下稳步推进国际化,为各国外汇储备币种构成提供多样性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为解决现行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制度性缺陷提供新的可能。同时,保持人民币在全球货币体系中的稳定地位可以成爲中国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提升全球话语权及影响力的重要抓手,在全球金融治理中发挥更爲积极的作用。

  2016年10月,人民币正式加入SDR,标志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取得了重大突破。尽管人民币汇率波动加大,但人民币加入SDR后的制度性红利正在逐渐释放,人民币跨境使用的内部及外部运行环境加快调整,境外投资者强烈要求减少持有人民币的操作难度,获得更多的渠道增持人民币资产。

  客观上讲,人民币正式加入SDR已经成爲加快国内金融市场开放的外部动力。提升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地位,必须要提供更多人民币投资工具。爲此,需要在保证经济安全的前提下,稳步推进资本市场开放,并不断完善金融市场运行机制,提升人民币市场的深度和广度,满足全球各类投资者增持人民币资产的长远需求。

  展望未来,全球市场对人民币资产的需求将是一个持续增加的过程。根据IMF数据,2014年底有38个境外央行宣称持有人民币外汇储备,所占比重只有0.95%。若要境外央行持有人民币外汇储备的比重提升到与英镑差不多的水平(3.51%),将新增加2000亿美元的潜在需求。央行新增人民币外汇储备,亦将带动全球投资者增持人民币资产。满足如此庞大的人民币资产需求的唯一途径是开放在岸债券市场,其中,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开发成爲满足全球对人民币资产投资需求的重中之重。

  “债券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将在满足国际投资者资产配置需求的同时,巩固人民币在全球货币体系中的地位。

  再者,“债券通”重在发挥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及所长。

  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香港作为离岸人民币试验田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鄂志寰表示,许多重大政策均在香港起步,从中国人民银行与香港金管局签署双边本币互换协定, 到RQFII试点,再到“沪港通”、“深港通”和两地基金互认的推出,均通过香港为境外投资进入中国市场提供新管道。“债券通”亦突出体现了香港作为内地与世界之间的超级联系人的优势地位和离岸人民币试验田的历史定位。

  “债券通”进一步凸显了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平台优势。香港是全球领先的国际金融中心,是国际资金汇集的平台,联合国数据显示,香港2015年FDI资金流入1750亿美元,在全球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香港交易所调查显示,2014/15年度外地投资者占港股现货市场总成交的比重为39%,其中美国、英国、内地投资者占比分别为26.6%、22.5%和21.9%。资金自由港优势成爲“债券通”的丰厚土壤。

  “债券通”有助于凸显香港金融市场框架及专业服务所长。内地在参与全球资本市场一体化的进程中,要保持国内金融体系的相对稳定,需要充分利用香港在一国两制之下连接中国与世界的平台功能。香港拥有成熟的金融制度与市场框架,拥有与发达市场相近的产权、司法及立法、会计审计、信用、信息披露及私人信息保密制度,吸引了大量国际机构。中国资本市场对接香港市场,就意味着直接或间接地连接了世界各地的最终投资者,实现金融工具及资金的跨境流通。

  “债券通”凸显香港多元化金融产品和工具优势。香港作为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中心,可提供不同的金融产品和多样化的资产分配工具,进一步丰富和完善金融市场的各项功能,包括兑换平盘、同业拆借、银行间债券投资以及日常资金清算中的跨时区服务。

  “债券通”凸显香港专业人才服务聚集所长。香港可利用大量的专业服务机构和精通跨国管理和国际业务的高端人才,特别是法律及仲裁服务、会计税务等方面人才,推动两地市场的融合。

  最后,鄂志寰认为“债券通”为香港金融业带来源源不断的业务发展机遇。

  2016年11月,香港金融发展局发表了《有关内地与香港债券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债券通」的建议》,对场内市场互联互通机制和场外市场交易等进行了探讨。事实上,“债券通”的模式从构想到现实仍需跨越一些制度及技术障碍。

  从制度及法规层面上讲,需要明确境外投资者通过特定形式持有境内债券的权利和义务及其履行方式;从技术层面看,内地监管部门需要考虑如何清晰掌握通过特定渠道买入内地债券的每个实际投资人持有债券的详细情况,以及厘清境外投资者投资境内债券市场的税务问题等。

  实现两地债券的互联互通,意味着香港金融业可以借鉴沪港通、深港通和基金互认等两地互通项目的经验,获得源源不断的业务机会。因此,香港金融业应该尽早布局,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内地债券市场大开放的难得历史机遇中获得自身的发展。

编辑: 陈越
关键词: 债券通;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