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发布了《2021年广州市交通发展年度报告》(简称《报告》)。《报告》显示,白云机场旅客吞吐量连续两年位居全国第一,港口货物及集装箱吞吐量保持正增长。

此外,2021年,广州城市交通出行总量已恢复到2019年的水平,其中,中心城区骑行(自行车、电动自行车)总量较疫情前增加42%,2021年广州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达78%,居全国超大城市前列。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杜娟

白云机场旅客吞吐量

连续两年居全国第一

《报告》显示,2021年白云机场年旅客吞吐量4026万人次,单一机场吞吐量连续两年全国第一,2021年航空旅客吞吐量居全球第八。但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航空旅客吞吐量同比下降8%,相比2019年,降幅达45%。

白云机场货邮年吞吐量204.5万吨,同比增长16.3%。

广州港集装箱吞吐量2447万标箱,保持正增长,稳居全球第五;广州港货物吞吐量6.51亿吨,同比增长2.3%,保持全球第四。

铁路枢纽年旅客发送量8963万人次,广州南站年旅客发送量居全国第一。铁路旅客发送量同比回升3.2%,但相比2019年仍下降38.5%。广州南站年旅客发送量6350万人次,同比增长6.4%。

珠三角9市间日均出行量662万人次,同比增长3.3%,占全省21个地级市间总出行量的75%。同城化层面,广佛两市间出行量174万人次,同城联系十分紧密。

中心城区骑行总量

较疫情前增加42%

《报告》显示,2021年广州城市交通出行总量同比增长8.7%,已恢复到2019年的水平。2021年,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达78%,居全国超大城市前列,为实现“双碳”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疫情影响下,居民选择个体交通方式意愿显著提高,步行和自行车出行受到青睐,交通方式结构呈现分化趋势,其中公共交通占比23.8%,较疫情前下降9.6个百分点,慢行交通占比53.9%,较疫情前增长9.8个百分点。非机动车出行量增长明显,增减基本平衡,绿色出行比例仍保持高位。

《报告》对广州市内自行车骑行特征进行了分析,在骑行分布方面,跨组团骑行量比较少,大多为组团内出行。主要分布在老城区南北两片区、天河中心区、车陂东圃片区、大学城片区等,其中老城区北片骑行量最大,占32.6%、天河中心区占19.1%。骑行主要集中在中山路(占总骑行量的11.4%)、黄埔大道(占总骑行量的8.1%)、龙津路至东华路(占总骑行量的8.0%)、江南大道(占总骑行量的5.1%)等道路。通过对路段骑行量和速度进行分析,可识别出提升骑行环境的关键路段,分别是中山路、江南大道、东华路等,这些道路骑行量大但速度较慢,骑行环境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为此,《报告》建议,应适应非机动车快速增长趋势,做好引导和管理。

全市通勤平均距离8.7公里

平均出行时耗为38.7分钟

在轨道交通方面,《报告》显示,因有高速地铁加持,广州人口聚集明显,时空联系紧密。2021年地铁日均客运量776万人次,同比增长18%,恢复到2019年地铁日均客运量的85%。新开通的地铁十八号线实现了中心区与南沙副中心30分钟通达,市域快线里程占比提升至62%,初步建立高速-快速-普速三个层次的线网结构。

2021年,广州全市通勤平均距离为8.7公里,平均出行时耗为38.7分钟,均小于北京、上海,通勤交通时空效率较高。反映城市运行效率和居民生活品质的45分钟以内通勤出行占79%,维持在较高水平。

据悉,随着外围轨道线的开通,广州地铁全网日均客流强度从2.4万人次/公里下降到1.24万人次/公里,中心放射线地铁4号线、14号线、21号线和18号线等客流强度不足0.5万人次/公里,远低于全网平均客流强度。

《报告》提出,充分利用轨道交通资源及支撑和引导城市空间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与迫切,建议以轨道站点为切入点,提高外围开发强度,强化公服配套,建设一批具有规模的外围就业中心,加快城市功能的疏解,如番禺区万博中心、汉溪长隆,海珠区万胜围,白云区嘉禾望岗,荔湾区西塱,黄埔区临港中心、镇龙,南沙区横沥等。

编辑:官文清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