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文章内容
剧坛简讯——讲述平凡人的不平凡故事
中广网 2017-06-27
    
 
———— 新疆人民广播电台推出民族团结双语教育主题广播剧

  《阿克苏的石榴红了》《最亮最亮那颗星》

    民族团结是一种精神,一种思想整合力量,一种追求,对凝聚人心起着重要的作用,双语教育也是民族团结的具体内容的体现。只有各民族之间语言交流无障碍,才能更好地团结协作,融合发展。可以说,在新疆,民族团结是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基础,而其中一个举措之一是推行“双语教育”,让各民族间相互进行语言学习交流,扫除沟通障碍,拉近心与心的距离。

  2014528日,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疆的问题最长远的还是民族团结问题。新疆特殊的区情和战略位置,决定了民族团结始终是做好新疆各项工作的前提和保障。2014428日,习近平在新疆疏附县托克扎克镇中心小学看望老师和学生时说:“少数民族孩子双语教育要抓好,学好汉语不仅将来找工作方便,更重要的是能为促进民族团结多作贡献。”为了大力发展双语教育,201610月,新疆南疆学前双语教育干部支教工作被自治区党委确定为新疆教育惠民“一号工程”。1110日,3000名支教干部响应号召奔赴南疆四地州农村幼儿园,极大地缓解了南疆四地州学前双语教师短缺难题,对南疆农村全面普及学前三年免费双语教育起到了极大推动作用。

  近年来,全疆各地涌现出一大批民族团结和双语支教的典型人物,他们的故事有的轰轰烈烈,有的平凡之中见真情,但是他们都用生动鲜活的故事,讲述着“民族团结”的理念。新疆人民广播电台领导班子认为,在新形势下,树立新典型、扩大已有典型的影响力是有必要的,而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宣传呢?经过认真研究,台领导一致认同“广播剧”可以把故事讲的更形象、更生动、更深刻,有故事性、容易被受众接纳,在表现形式上,广播剧可以用情景还原、情感再现以及富有张力的情节和矛盾冲突来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是新闻采访等题材所无法表现的。

  一、 脚带泥土 笔含芬芳

  我们将目光投向基层的普通人物,在众多的模范人物中,经过多次研讨、论证、筛选,新疆人民广播电台最终定下了两个人物作为创作的原型,一个是全国三八红旗手、民族团结进步模范,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十三团八连女职工尤良英;另一个则是最早致力于双语教育的阿克苏地区乌什县依麻木乡民办小学校长库尔班·尼亚孜。

  尤良英和库尔班·尼亚孜的事迹几乎在新疆家喻户晓——尤良英无私地帮助和田地区皮山县农民麦麦提图如普·穆萨克一家,使麦麦提图如普·穆萨克一家从贫困走向富裕,10年间,尤良英不仅仅是帮助麦麦提图如普·穆萨克实现了生活富裕,更让麦麦提图如普·穆萨克的思想观念有了根本转变,转变后的麦麦提图如普·穆萨克带领村中的贫困户一起脱贫,实现共同富裕。

  为更好地与少数民族群众交流,尤良英手把手教授维吾尔族群众农业技术;几度穿越茫茫沙海,促成兵团农场连队和南疆乡村两地间的互相帮扶。

  而库尔班·尼亚孜坚信,让家乡的孩子掌握好汉语是促进交往、交流、交融的最有效方式。 库尔班是乌什县依麻木乡第一个考进新疆大学的大学生,毕业后,开始做生意,走遍大江南北,他做过烟酒批发生意,开过药店,当过老师,挣了不少钱。有一天,在他的药店门前,他看到一个维吾尔族女孩子脸上出了水痘,他送了药,并劝这个孩子的母亲赶紧送到医院看病,却遭到这个老人的拒绝。

  这件事深深地刺激了他。他突然意识到,打针吃药只能治病,治不了思想的愚昧,自己挣钱发财了,享受的只有我一个和我一家人,如果投资教育,办汉语学校,从娃娃抓起,才是真正帮了乡亲们。

  于是,他放弃在阿克苏的生意,回到家乡乌什县依麻木乡,乡党委很支持库尔班,给他批了12亩地,库尔班用做生意挣来的60万元钱盖起了学校,这是全新疆第一个民办汉语小学。2003年以来,共有340人参加内初班升学考试,累计有257名如愿以偿,录取率接近80%。为此,该校被评为“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单位”。2016年库尔班本人也被评为“最美新疆人”。

  确定下来的两个人物都非常的典型,具有极强的代表性和先进意义,为了以他们为原型创作出最优秀的作品,新疆人民广播电台成立了台领导挂帅、文艺部具体负责的精品创作小组,并抽调精兵强将深入一线,台长姚兰特别嘱咐一定要到现场和主人公见面,深入交流,挖掘主人公最真实的内心世界,同时与两位主人共同生产生活、采访他们的家人、同事、朋友、学生、家长。

  正因为两位典型人物的故事传播极广,在创作中是否有创意、有创新,成为了两部广播剧最后能否成功的关键。广播剧创作者们怀着“以真诚发现真诚,以感动寻找感动”的信念,踏上了采访之旅。

  二、艰难困苦 玉汝于成

  采访两位主人公时,正值盛夏,南疆酷暑难耐,编剧人员为了掌握第一手材料,深入田间地头,详细询问,认真观察,不放过任何一个感人的细节,为了体会主人公们的生活和工作,创作组成员与尤良英一起在地里劳作,一起在尤良英家里吃住。尤良英操着一口略带川味儿的普通话,眼神中透出一股坚毅,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泼辣、直爽、豪放……

  在尤良英家住的几天里,编剧人员发现了尤良英夫妻当年为了去和田帮助麦麦提图如普·穆萨克而出车祸的细节,这也成为后来尤良英丈夫思想观念转变的关键因素;在采访库尔班的过程中,编剧人员发现,库尔班·尼亚孜办学初期不被理解遭人打击的细节,以及朋友最开始不理解甚至有意疏远库尔班·尼亚孜的故事,库尔班·尼亚孜现在讲起当时的感觉还会不停流下泪水……这些未见诸于其它媒体的故事深深震撼着编剧人员,也常常和主人公一起流泪。

    当我们走进尤良英的内心深处,都深深地为她的大爱善举感动、震动!尤良英12岁那年,父亲去世,母亲离家远走,她流干眼泪,毅然挑起了抚养弟弟的担子,靠给邻居割草、干活儿换口饭吃……

  尤良英的事迹深深地感动着我们,而我们要用广播剧的形式,讲述好尤良英的故事,那就是用情景还原、情感再现以及富有张力的情节和矛盾冲突来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

  我们怀着“以真诚发现真诚,以感动寻找感动”的信念,采访到了很多尤良英鲜为人知的故事,如他们夫妇沙漠公路里遇险的细节几乎无人知道;2013年大年初二,连队职工叶兆豪车祸身亡,得知这一消息后,尤良英赶忙从阿克苏市赶回去帮助料理后事;职工蔡胜荣得了肝病的孙女高烧不退,需要到乌鲁木齐治疗,借钱找遍了亲朋好友凑不够治疗费,尤良英知道后,回家取了4万块钱,送到了蔡胜荣家里。

  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这为我们创作广播剧提供了很好的素材。随着采访越深入,越发感受到尤良英身上映射在平常生活中的人性光辉。

  采访完成后,剧本的写作耗费了编剧人员极大的心思,为了能让这部剧写的真实生动,剧本经过了多次修改,力求每一个故事都反复打磨,找准情感的共鸣点,拉近与听众的心理距离。为了这部广播剧能够尽善尽美,新疆人民广播电台组织人员反复审听,反复推敲……经过精益求精的创作,最终,这部广播剧呈现出的主人公真实生动,性格鲜明,在制作上从语言风格的设计,到音乐的创作,处处也凸显出浓郁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为使这两部广播剧尽善尽美,新疆人民广播电台组织人员反复审听,反复推敲……经过精益求精的创作,最终,两部广播剧呈现出的主人公,真实质朴,性格鲜明,制作上也凸显出浓郁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同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艺术化的贯穿于整个作品当中,不仅融入叙事内容、而且浸入人物言行,从听觉感受来讲,不着痕迹而又生动具体,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创作广播剧《最亮最亮那颗星》采访生活原型库尔班·尼亚孜时,我们的灵魂同样受到洗礼。在采访中我们了解到,库尔班在没有上大学前,感觉家乡非常大,乡里的一条叫托什干河也是天下最大的河。大学毕业后,他走遍祖国的山山水水才知道,比托什干河大了不知多少倍的黄河、长江那才叫大河。

    库尔班告诉我们这样一件事,很多年前,一家外地企业到依麻木乡投资办厂,需要招收一批当地的工人,而每个人每个月的工资是500块钱,这对于年人均收入只有1000多元的他们来说是个极大的诱惑,可是很多人赶到这里时才发现,因为不懂汉语,很难适应这里的工作。很多人由于看不懂说明书,机器不会操作,只能眼眼睁睁看着机会给了别的乡里懂汉语的人。

    这样的事还有很多很多,这些都触动了库尔班的想法,要是我们的孩子通过学习汉语后走出去,到更大的城市,更大的地方,看更大的河流,他们的知识会更多,心胸会更广。库尔班的行为让我们深受感动,更让我们钦佩,并激起我们思绪万千……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文艺的主旋律,追求真善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国精神成为中国文艺的灵魂。    

    遵循着这种方向,广播剧《最亮最亮那颗星》是用情景还原、情感再现以及富有张力的情节和矛盾冲突来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剧中一点点地探寻着人物的心灵历程,用独白、回忆、倒叙等各种手法刻画人物,在有限的时间里,将故事讲的更形象、更生动,更容易被听众所接受。

    经过近一年半的准备,精心制作的广播剧《阿克苏的石榴红了》、《最亮最亮那颗星》均在今年“五一”小长假黄金时间播出,并且在听众中产生强烈反响。听众艾合买提·买买提说:“两部广播剧情节真实感人,新疆风情浓郁,真正感受到了新疆味儿!”听众王志刚说:“没想到通过广播听‘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故事能让人如此感动,希望新疆人民广播电台多制作一些传播正能量,讲述新疆故事的好广播剧!”新疆广播月评专家杨连勇说:“这是新疆广播文艺唱响的主旋律,这是传播正能量,这是为人民抒怀,为时代放歌的好作品!”

    广播剧《最亮最亮那颗星》在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新疆人民广播电台所属的汉语新闻广播、汉语综合广播、949交通广播、929城市广播、1028故事广播、924民生广播面向全国和全疆听众播出。广播剧《阿克苏的石榴红了》于20174月至5月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四川人民广播电台,以及新疆人民广播电台所属的汉语新闻广播、汉语综合广播、949交通广播、929城市广播、1028故事广播、924民生广播面向全国和全疆听众播出。两部广播剧播出后,新疆人民广播电台的综合收听市场份额达到了69.56%,超过了历年“五一”小长假期间的收听率,听众累计达300万人次以上。此外,我们还特别在新疆人民广播电台公众微信《直播新疆》以及拥有15万粉丝的新疆故事广播公众微信号进行全媒体展播,也取得了不错的阅读率和点击量。

    三、文以载道 成风化人

    在这两个人物身上,无论是民族团结的模范还是双语教育的实践者,都巧妙的把中国梦内化于人物命运当中,从微观见宏观、从身边看天下。不仅扩大了视野,热情讴歌了普通人寻梦、追梦、筑梦、圆梦的生动实践,也充分展示新疆各族群众在全面奔小康,实现脱贫致富的道路上,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展现了新疆各族群众的良好风貌,让新疆人的美好梦想与精彩人生得到充分表达和反映,这也是以人民的力量来体现国家的力量,以人民的变化来彰显国家的进步。

    通过这两部广播剧的创作生产和播出,也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听众之所以如此喜欢道德模范广播剧,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我们的社会需要道德模范,需要正能量。特别是当前新疆面临“两个三期叠加”特殊复杂的社会和经济环境下,更需要主流媒体把道德模范典型所特有的正能量传播开、传播好、引领好,让新疆大地充满积极、向上的力量。同时,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典型人物要产生持久的影响力,需要通过创作广播剧形式不断着陆。

                               (新疆台供稿)

责编:万华 来源: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简介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成立于1980年,它是全国广播系统成立最早的社团之一。多年来,中国广播剧研究会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文艺方针、政策、积极开展工作,组织业务交流和理论研究活动,扶植各台进行剧目创作。从1984年开始,组织创办了全国广播剧评奖活动,对中国广播剧事业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目前,研究会会员台80余家,每年定期搞评奖、业务研讨、节目交易活动,并出版专刊、开办独立网站。

联系我们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联系地址
邮编:100045
地址:北京西城区真武庙二条真武家园二号楼三单元107室
电话、传真:010-86096439
电邮:xiaochen007@vip.sina.com
网址:www.zggbj.com

通信地址:北京复兴门外大街2号 中国广播网 邮编:100866
电话:86093114 63909788 63909799 传真:63909751
E-mail:cn@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C) 京ICP证090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