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文章内容
剧评——“中国梦,团圆梦”的现实主义表达
中广网 2017-05-16
    
 



——广播连续剧《宝贝回家》直面隐秘而特殊的生活领域

                                          /黄云鹤 于跃 赵秀明

    《宝贝回家》是吉林人民广播电台以当选“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的张宝艳、秦艳友夫妇为原型精心组织创作的广播连续剧作品。它以“中国梦,团圆梦”作为创作主题和精神内涵,以本土化的现实主义题材为创作源泉,直面隐秘而特殊的生活领域,成功塑造了以张巧燕为代表的时代先锋人物群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希望的“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广播连续剧《宝贝回家》充满着对人民命运的悲悯、对人民悲欢的关切。主创人员以精当选题、匠心创作、艺术表达,使《宝贝回家》成为高扬时代奉献精神、弘扬社会正能量的主旋律题材上乘佳作。

    一、坚持原创,扎根现实生活的沃土

    广播剧的创作,只有深深根植于人民群众现实生活的沃土之中,才能生长成为枝繁叶茂的大树。吉林人民广播电台广播剧创作团队一贯坚持和弘扬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努力从白山松水间发掘题材,提炼吉林大地先锋人物的时代精神,传递社会的正能量。这种坚持使得广播剧已经成为吉林省著名的文化品牌。继《草原童谣》《山湾小站》《野鸭岛》等剧连续斩获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之后,吉林人民广播电台又一次精心创作了广播连续剧《宝贝回家》。

    《宝贝回家》讲述了主人公张巧燕以“宝贝回家”寻子网站为阵地,不畏艰难、无私奉献,帮助众多失散家庭团圆并以自己的微薄力量推动了国家打拐行动的感人故事。塑造了一位实现“中国梦”伟大征程中为社会奉献大爱的先进典型人物。本剧的生活原型是吉林省通化市的张宝艳,她和爱人于2007年创立了公益寻子网站“宝贝回家”和“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多年来已经帮助1600多个家庭团聚。20162月,张宝艳、秦艳友夫妇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宝贝回家”公益品牌以吉林大地为中心,联结了全国几十万志愿者,集合了整个社会的向善力量,成为了中国寻子网站和公益组织的代名词。之前以“宝贝回家”和张宝艳为蓝本的文艺作品有电影、戏曲等多种样式,但以其为原型创作广播剧在全国还是首次。

一个吉林大地上的普通女性,为了帮助万千离散家庭寻子团圆舍去了稳定的银行工作和优渥的收入。她十余年来默默忍受着公益事业的艰辛、亲人的不理解和人贩子的威逼恐吓,披星戴月行走全国、矢志不渝无私奉献,目的就是完成自己一个朴素的梦想:“天下无拐,万家团圆”。2015年初,经过吉林省委宣传部、吉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和吉林人民广播电台的周密策划,通过业内专家的论证,一致认为《宝贝回家》题材具有独特的思想力量和艺术感染力,适合以广播剧这种艺术形式来生动再现。

    二、不忘初心,追求价值与担当

2015年开始,广播剧《宝贝回家》的主创人员包长青、于亚南等多次到通化对张宝艳、秦艳友夫妇进行采访,深入他们创办的“宝贝回家”寻子网站和志愿者协会了解寻亲细节,并与有关部门、网站的志愿者及被拐失散家庭展开深度交流,挖掘出许多人物原型鲜为人知的故事,积淀了更加翔实的创作素材。随后,创作小组力邀国内一级编剧饶津发加入到编剧团队当中。并多次在通化、长春和北京召开由相关专家、学者参加的研讨会,全方位、多角度地听取意见。编剧团队在主题、结构、情节、人物、语言等方面逐项、逐段、逐句的反复打磨。两年多的时间内剧本九易其稿,从最初的三集最终变为四集广播连续剧,也使《宝贝回家》剧本在艺术性和思想性上都能达到一定的境界。

    2016年年底,我国众多顶尖广播剧人才加入到《宝贝回家》的创作团队中来。其中,78岁的著名导演胡培奋决定担纲《宝贝回家》的导演,房大文、王敏等担任广播剧的录制工作。著名演员邓小鸥、齐克建、林美玉、洪涛、任杰等倾情加盟承担演播任务。为了使剧中人物刻画得更加生动感人,让每一个情节都一丝不苟,剧组全体主创人员在录音过程中反复推敲、精益求精,大家连续两天从早8点到晚8点,在录音棚奋战了24个小时。录制到剧情高潮时,棚内棚外的主创人员都热泪盈眶。

    为了增强全剧的艺术效果和满足剧情、人物性格的发展需要,《宝贝回家》音响采集团队针对剧中的不同场景地点进行了音响采集工作,较好地串联起故事发生的地域背景,清晰地勾画人物命运的发展轨迹。与此同时,主创团队还特别邀请著名作曲家于祥国为本剧创作了主题歌及46首配乐曲并由乐团精心录制。广播剧《宝贝回家》凝结了这支优秀的创作团队每一位成员的心血,洋溢着专业、真诚、好听、感人的“精神颜值”。

    三、在歌颂与批判中,完成艺术表达

    家庭是社会最基础的细胞,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中一直都强调对于家庭团圆的追求和渴望。主人公张巧燕的梦想是“天下无拐,万家团圆”,这是一个平凡母亲最朴素的中国梦,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中国梦的一部分。“宝贝回家”公益组织从夫妻二人的微薄力量到几十万志愿者的庞大队伍,从民间公益行动到推动了全国的打拐事业,从民间公益力量的蓬勃发展到国家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光明终将驱散黑暗、正义必定战胜邪恶。作品弘扬和歌颂真善美,批判和鞭挞假恶丑,是一部格调高昂、唱响主旋律的作品。

    人文关怀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推进。对文艺工作者而言,高扬人文关怀的大旗,是我们不可推卸的社会职责。广播剧《宝贝回家》对现实生活中人们关注的拐卖儿童、失孤、收买人口等社会敏感问题,并不回避,更不掩饰,以真实的艺术给予真诚关切和真切反映,这使该剧富于时代感和大众认同感。剧中的人物命运和剧情发展都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其中有被拐儿童的血泪挣扎、有失孤父母的悲苦行程、有志愿者们的同舟共济、有公安部门的雷霆行动。整部剧残酷与温暖并存,悲伤与希望交替,传播了社会良知,透视出了人间大爱。

    广播剧《宝贝回家》是一部题材独特、情感饱满、人物感人、具有震撼人心艺术魅力的广播剧作品。该剧巧妙地展现出张巧燕豪迈大气的人格魅力,执着乐观的人生信念,团结合作的集体精神。塑造了一个心怀大爱、执著无私、不畏艰难的伟大女性形象,是当今社会中许许多多具有正能量的正义和善良的化身。同时剧中秦书文、秦母、罗勇、魏甘林、陈刚等人物形象有血有肉、丰满平实、活灵活现。剧情上矛盾冲突环环相扣、故事情节曲折感人,既有紧张的矛盾对峙,又有心平气和的人物对白,浪高风疾与波澜不惊交替出现,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具有独特新颖的审美角度和亲切感人的艺术细节。《宝贝回家》的人物语言也极富艺术感染力和欣赏性,无论是浓郁的东北语言特色还是四川、贵州各地的方言巧妙使用,都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也契合了人物性格和身份。

    《宝贝回家》每集的开头都通过主题歌演绎的方式引出剧情。这首歌由于祥国作曲,清风、云鹤作词,演唱以童声与女声象征孩子和妈妈,歌中唱到“春风吹开希望的花,大树发出娇嫩的芽。孤单的羔羊迷失回乡的路,走失的孩子找到温暖的家”。歌词精致、旋律悠扬、曲风高昂,悲闵却透着希望之光,既奠定了全剧情感的主格调又暗含了剧情的起承转合。全剧终,配乐或欢腾,或紧张,或哀恸,或空幽,各种生活音响使用地恰到好处,为剧情的展开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渲染了气氛。

    四、故事的温度与筋骨,唤起听众回响

    广播剧《宝贝回家》录制完成后,率先于20173月末在中央台中国之声首播,4月份在吉林人民广播电台9频率陆续播出。同时,广播剧《宝贝回家》还在吉林广播网、吉林人民广播电台和各频率微信公众号广泛传播。播出后带给听众强烈的震撼和感动,获得了极大的社会反响,播出时段收听率为历年广播剧中最高。有听众留言:“通过《宝贝回家》,我们听到了用声音巧妙构筑的美好。这种美好,来自坚强的主人公张巧燕和她的心灵,来自广播剧艺术的叙事方式,来自“宝贝回家”和公安部门的人们演绎的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

    广播剧《宝贝回家》播出之后,《吉林日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戏剧文学》等刊物纷纷刊登文章对该剧予以高度评价,并被凤凰新闻、搜狐等主流门户网站大量转载。广播剧专家、《戏剧文学》主编孙桂林评论《宝贝回家》“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迎头撞入隐秘而特殊的生活领域,截取生活原型的横断面,用声音传播了一个展示人间大爱的吉林故事,成为当前广播剧创作中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有力篇章”;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教授敖柏说:“这部剧借助大开大阖的制作风格,沉稳大气的声音塑造,直面现实的主题构思,呼唤人们关爱失孤群体。在艺术性思想性的统一上,是一次酣畅淋漓的现实主义宣誓”;《吉林日报》撰文评论到:“《宝贝回家》是难得的良心之剧、精品之剧,每位有大爱的听众在收听此剧后必能‘惊醒起来,感奋起来’,像剧中的张巧燕一样,奉献点滴之爱,让世界不再有拐卖和欺骗,让每个与亲人分离的宝贝都能圆回家梦。家家团圆幸福了,这不正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应有之意吗?”

责编:万华 来源: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简介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成立于1980年,它是全国广播系统成立最早的社团之一。多年来,中国广播剧研究会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文艺方针、政策、积极开展工作,组织业务交流和理论研究活动,扶植各台进行剧目创作。从1984年开始,组织创办了全国广播剧评奖活动,对中国广播剧事业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目前,研究会会员台80余家,每年定期搞评奖、业务研讨、节目交易活动,并出版专刊、开办独立网站。

联系我们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联系地址
邮编:100045
地址:北京西城区真武庙二条真武家园二号楼三单元107室
电话、传真:010-86096439
电邮:xiaochen007@vip.sina.com
网址:www.zggbj.com

通信地址:北京复兴门外大街2号 中国广播网 邮编:100866
电话:86093114 63909788 63909799 传真:63909751
E-mail:cn@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C) 京ICP证090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