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密江乡洞箫音乐的美学根底

密江乡洞箫音乐的美学根底

中广网 2010-04-17

      

  二.洞箫音乐的传入、扎根及发展

  1860年,朝鲜北部地区发生自然灾害,灾民们背井离乡渡过图们江迁移到延边地区。1867年3月珲春东部一带有1千多名朝鲜移民盖房定居;1869年珲春一带有1万多户移民从朝鲜阿吾地迁入。[8]

  朝鲜族是为了躲避日寇的镇压和自然之害不得不迁入中国的贫苦农民,他们并未把朝鲜半岛的所有传统音乐带入中国。他们带入最多的是在故国家喻户晓的民谣,也有部分民俗乐和民俗音乐。这种音乐的特点是:第一、随移民的迁移而传入;第二、由专业性演唱家的演出而传入;第三、通过专门的教育活动而传入。

  在1940年前后时期,以延边地区为中心,在东北三省的朝鲜族集居地区普遍盛行着农乐。尤其引人注目的事实是,和龙市头道沟平江村曾流行过"碗组合"农乐与民间艺人的"南道说唱"和"西道说唱"相结合,并与洞箫合奏和独奏相交融的音乐形式。

  密江洞箫的第1代传承人是韩信权(1891,8月出生)。在1940年,为躲避日寇的战乱,50多岁的韩信权背井离乡、逃荒移民,自朝鲜咸镜北道来到密江村。当时他携带过来一支洞箫和一个朝鲜族鼓,并经常与邻村的金在权、韩凤基老人组成三人搭档的民乐队,一起进行箫鼓合奏。[9]

  由于韩信权洞箫演奏技艺高超,每当洞箫声吹起时,村里的邻居们都会被吸引,纷纷来到他的院子里,伴随着洞箫声翩翩起舞,引吭高歌。他的活动舞台也逐渐变宽,村里有过生日、结婚、过花甲的活动,他的演奏成为必不可少的节目。后来,他又把乐队带到田间地头,在劳动之余,娱乐作兴,解除劳累和贫困之苦,寻找短暂的欢乐,因此当时的密江人都亲切地称韩信权为"韩洞箫"。

  洞箫的魅力深深地迷住了当时刚过10岁的金官淳,他拜韩信权为师,学艺7年,最后终于艺成名就,称为密江村第二代洞箫传承人。在他的影响下,如今在密江乡活跃着超过100名演奏员的洞箫乐队。现在,密江乡有200名左右的人可演奏洞箫,其中最年长者为70岁,最年少者才有10岁。

  在家庭和田间地头或在生日、婚礼和花甲活动中演奏的洞箫,如今其活动范围变得更广。在江泽民、胡锦涛等许多领导视察珲春时,这种重大行事活动上就少不了洞箫演奏。1997年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节目组和韩国MBC电视采访团来密江进行采访,制作播出了以"洞箫村的人们"为标题的电视节目。此外,北京、福建等地颇具影响力的媒体也纷纷来密江进行采访,并通过媒体节目介绍了洞箫。据统计,自2006到2007年,仅参加州级以上活动进行演出的就超过30多次。[10]

责编:于晓媚 来源:中国广播网

通信地址:北京复兴门外大街2号 中国广播网 邮编:100866
客服热线:86093114 400-668-0040 传真:63909751 E-mail:cn@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C) 京ICP备050657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