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筝的"传统"改变了吗?

筝的"传统"改变了吗?

中广网 2010-04-07

      

  明代又如何呢?朱有炖《宫词》说:"月夜西宫听按筝,文殊指拨太分明;清音浏亮天颜喜,弹罢还教合凤笙。"余怀《金陵杂感》言:"六朝佳丽晚烟浮,擘阮弹筝上酒楼。"刘仔肩《夜宴》:"篆香调鸭换,银甲小筝弹。"王九思《贺对山得子》更描绘道:"桑落酒玉杯衔,沜东曲锦筝拈,直吃的画堂歌舞夜厌厌。"

  到了清代,屈复《百砚铭·附录》有一副对联:"缶筝有俗歌依旧,丝竹方知谢自然。"艺兰生《评花新谱》则指出:"筳间每以筝琶为乐。"洪亮吉在《同人集花镜堂分赋青门上元灯词》中也提到:"四围筳上总秦筝。"

  不难看出,筝,数千年来或是人们寻欢娱乐的工具,或是世卖艺谋生的选择,均难登大雅之堂。而近代,在民族音乐式微的情形下,筝的地位更是不堪,终日藏匿乡间,与地方戏曲、说唱音乐为伍。不过,西风东渐却也带来了新的思潮,音乐,被赋予了尊贵的"艺术"身份,随着中国专业音乐教育的兴起,我国民乐及其乐器也借此东风"高雅"了起来。时至今日,筝以其靓丽的身姿和筝者潇洒飘逸的表演尽显"艺术"之风采。

  然而,仔细分析却发现,如今带着"艺术"雅号的筝乐其实仍未能免俗。试看,现代筝同样大量出入宴席酣饮之场、娱乐喧闹之地,而考级、表演又有多少不带功利性、目的性呢?如果说艺术以无功利目的为"雅",以商业化为"俗"的话,那么可以说筝"俗"之传统依然未变,只是在当代以新的方式表现罢了。

  百变新声到今天

  有人说,过去的筝乐都是以韵补声,而现代筝曲主要以速度、技巧见长,这该是与传统背道而驰了吧?诚然,中华传统美学理想确是追求神韵,表现在音乐上,则为大音希声,以声稀韵丰为美,讲究弦外之意,最为极端的例子怕是东晋弹"无弦琴"的陶渊明。相对于今天的筝乐而言,传统的筝曲的确以韵味见胜,这是符合我国美学传统的。但是,作为社会各阶层娱乐之器、伶人倡妓谋生依靠的筝,却不能也不可能因循固守着某种单一的音韵和形象,而必然要去迎合各不同人等的需要和各不同历史时期的审美潮流,因此,"变"就自然成为筝这种乐器的传统。事实上也是如此。

  先秦时,人们"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

  汉代张衡《南都赋》说"弹筝吹笙,更为新声。《古诗十九首》也道"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

  南朝沈约《咏筝》一诗云"秦筝吐绝调,玉柱扬清曲。弦依高和断,声随妙指续。徒闻音绕梁,宁知颜如玉。"

  唐代张九龄为新声所动,赋《听筝》"端居正无绪,那复发秦筝。纤指传新意,繁弦起怨情。悠扬思欲绝,掩抑态还生……"王諲也感于新曲而作。《夜坐看搊筝》:"……朱弦一一声不同,玉柱连连影相似。不知何处学新声,曲曲弹来未睹名……"

  元时张昱《白翎雀歌》云:"西河伶人火倪赤,能以丝声代禽臆。象牙指拨十三弦,宛转繁音哀且急。"其中"十三弦"即指筝,古诗文中筝的代称很多,以弦数代指便是其一。谢应芳诗也曾道:"按得锦筝新制曲,隔花黄鸟共间关。"

  明朝王廷相《徐氏东园歌》也有:"筝弦十四凤凰鸣,弹尽南声与北声;一曲伊州刚入破,梁园词客不胜情。"

  同是"新声"但相信各朝各代,各色人等所好之"新声"当有所不同,而筝却皆能胜任之,其"善变"可见一斑。

责编:于晓媚 来源:中国广播网

通信地址:北京复兴门外大街2号 中国广播网 邮编:100866
客服热线:86093114 400-668-0040 传真:63909751 E-mail:cn@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C) 京ICP备050657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