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浚县正月古庙会民俗音乐现象调查

浚县正月古庙会民俗音乐现象调查

中广网 2010-04-07

      

  3、观演合一和表演舞台的隐伏化

  正月十六在浚县正月古庙会中调查时看到,社火表演从县城中心的钟鼓楼出发,一路表演着向浮丘山的碧霞宫(当地人俗称"老奶大殿")进发。每走一段时间就要选一个开阔的地点进行绝活的表演:如踩高跷的从两张桌子中间跳过去或者一个空翻之后再鲤鱼打挺地用不到两厘米宽的高跷稳稳地站住。而表演者与观众的距离相隔还不到五米,这种近距离的观赏更能给观众以强烈的震撼。由于是在路上进行表演而且观众又十分拥挤所以打击乐和吹奏乐有时候就干脆站在观众中间进行演奏,以便为秧歌高跷等节目让开表演场地。在这个时候根本就不存在典型意义上的表演舞台:观众就在演员中,演员就在观众里。这与中国史书上记载的"观演合一"的表演形式是何其相似!舞台在这个时候已经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变得处于隐伏化的状态。

  更有意思的是在调查中发现,由于社火表演中打击乐所耗费的体力非常之大,而表演则要进行整整一天的时间,这要靠一个演奏人员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所以不管是鼓也好铙镲也好一般都配有两三个常规演奏人员,但是也常常是累得筋疲力尽。而这个时候即使你不是这支表演队伍人员而仅仅是一名观众,只要你会演奏马上就可以拿起乐器进行演奏。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观演合一的生活艺术的魅力所在。

  四、结语

  浚县正月古庙会的历史悠久,在河南乃至在整个华北地区都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古庙会社火表演中的民俗音乐具有深刻的艺术魅力,是整个社火表演队伍的指挥中枢。整个社火表演活动中占据这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些民俗音乐的存在,则很难烘托出浓厚的节日气氛。2008年浚县正月古庙会中的社火表演被文化部评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国家对这项民间艺术存在的艺术价值的承认和肯定。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2008级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1]何晓兵[M]从中心到相对-电视音乐传播价值论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2]吴福增等[Z]浚县志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3]任志强[J]浚县正月古庙会调查郑州寻根2007.1[4]王晓坤[J]乡风民俗中的豫北社火音乐成都四川戏剧2007.3

责编:于晓媚 来源:中国广播网

通信地址:北京复兴门外大街2号 中国广播网 邮编:100866
客服热线:86093114 400-668-0040 传真:63909751 E-mail:cn@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C) 京ICP备050657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