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浚县正月古庙会民俗音乐现象调查

浚县正月古庙会民俗音乐现象调查

中广网 2010-04-07

      作者 王彦峰

  摘要:2008年浚县正月古庙会中的社火表演被文化部评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对这一民间艺术进行了田野调查,探究社火民俗音乐形式主要为打击乐、吹奏乐,艺术特征为乐舞合一、原汁原味的生活艺术、观演合一和表演舞台的隐伏化。

  关键词:浚县古庙会 社火民俗 乐舞合一 观演合一

  一 引言

  浚县地处豫北,系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文化积淀丰厚,文物荟萃,以太行山余脉大伾、浮丘两山为依托的正月古庙会历史悠久、影响深广、规模宏大,它集民间艺术、宗教信仰、物资交流、文化娱乐为一体,其时间从正月初一到二月二,长达一个多月,波及临近的安阳、新乡、濮阳、长垣以及河北、山东、山西、安徽、湖北等周边省的一些县,其高潮一个是初九到大伾山,一个是十六到浮丘山,正月十六是古庙会的最高潮,日客量达30多万人。这一天来自各地的50余家民间社火队及一些艺术表演团体在两山之间走高跷、耍狮子、舞龙、跑旱船、放火铳、耍杂技、唱戏曲,锣鼓震天,热闹非凡,形成一道十分亮丽的中原文化景观。

  二、社火民俗音乐的形式

  浚县正月古庙会中的民俗音乐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的民俗表演紧密地结合为一体的。在这些民俗社火表演中,音乐主要是以伴奏的形式出现,可以分为打击乐和吹奏乐两种形式。这两种音乐形式与其他的民俗表演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共同组成了极具中国传统特色的民俗社火表演。

  1.打击乐

  打击乐在社火表演中主要的作用是为秧歌、武术、高跷等表演形式进行伴奏。打击乐的乐队编制为:一面直径一米左右的大鼓、二至三把大镲、二至三把大铙、五至十把大号。打击乐的另外一个比较常见的形式就是以盘鼓队的形式出现,在浚县古庙会中比较独特的是表演者多为25~45岁的女青年。整个盘鼓队大约由15~20面打鼓组成,表演者把大鼓用丝绸挂在脖子上双锤敲击大鼓跟着领鼓者的指挥进行表演,表演时还齐声喊着"嘿嘿"等节奏象声词。正月古庙会中社火表演的打击乐属于中原传统打击乐体系,其经常演奏的曲牌有《狗撕咬》《战堂》《呼延调》《一阵风》等,这些曲目一般都是单曲体,作品都比较短小,演奏时既能独立成曲,也可一气呵成连起来演奏。其演奏手法多用重复、变奏方法进行。"轰轰轰轰 轰轰X 锵锵锵锵 锵锵X"、"轰轰轰 锵锵锵"、"轰轰锵 轰轰 锵"、"轰锵轰锵 轰轰锵"这几种以八、十六为主要特征的节奏型是构成鼓乐演奏的最基本要素。

责编:于晓媚 来源:中国广播网

通信地址:北京复兴门外大街2号 中国广播网 邮编:100866
客服热线:86093114 400-668-0040 传真:63909751 E-mail:cn@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C) 京ICP备050657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