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小调小调也称小曲,结构形式比较规整,曲调比较委婉流畅,具有曲折、细腻的表现特点。陕北小调可分为一般小调、丝弦小调、秧歌小调、风俗小调和吟唱调。
(1)一般小调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演唱的歌曲,以社会问题和日常生活为主要内容,其演唱不受环境的限制,随时随地均可以演唱。一般小调分为两类:一类是本土小调,"是人们根据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特殊人物、特殊事件,结合自己的遭遇和体验而编成的叙事歌曲"。③如《揽工调》《卖、娃娃》《走西口》等,都是封建社会陕北农民悲苦生活的、真实写照,其曲调是地道的陕北风格。另一类是地方化了的外来小调,如《画扇面》《张生戏莺莺》等,这类小调、大多是外地流传而来的明清小曲,经过多年的融化演变,已具有陕北音乐风格。
(2)丝弦小调是一种带丝弦乐器伴奏的坐唱或表演的民歌形式,明清以来在榆林城内和府谷、神木一带较流行,流行在府谷、神木的叫"二人台",流行在榆林城内的叫"榆林小曲"。二人台又叫打坐腔,因其剧目大多采用一男一女二人演唱的形式,所以叫二人台。伴奏乐器为扬琴、四胡、枚(笛子)和四页瓦。代表曲目有《拜大年》《走西口》《五月散花》等。榆林小曲又称"耍丝弦""榆林清唱曲"、,形成并主要流行于榆林城内,相传由明代驻扎在榆林一带的军官蓄养的歌伎从江南带来,唱段多为叙述性的抒情小曲,具有明显的江南民歌风味,在流传过程中,一方面保持着传统特征,一方面又吸收了陕北当地的民歌小调,演唱榆林小曲的人,以小手工业者居多。伴奏乐器以扬琴为主,另加琵琶、筝、三弦等弹拨乐器,有时加用月琴或京胡,打击乐器用一只小瓷碟。代表曲目有《进兰房》《九连环》《放风筝》等。
(3)秧歌小调 陕北秧歌是流行在陕北地区的民间歌舞形式,春节是闹秧歌较为集中的时期,期间的秧歌活动包括谒庙秧歌、彩门秧歌、拜年秧歌、大场秧歌、九曲秧歌等多种形式,秧歌中演唱的主要是陕北地方小调、道情、秧歌戏等。代表曲目有《无事出东门》《十对花》《进了大门喜冲冲》等。
责编:于晓媚 来源:中国广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