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南平11月26日消息 福建省武夷山核心景区燕子窠,是一片青山披翠、景色宜人之处,也是斐声海内外的武夷岩茶重要产区之一,站在燕子窠举目四望,绵延的青山云雾缭绕,绿树翠竹之下是一畦畦同样翠绿的茶田,蜿蜒的九曲溪在不远处迤逦而行,微风拂过,阵阵清香沁人心脾,就在这片青山翠绿掩映之下,一场或会给武夷岩茶带来重大改变的试验正在这里悄然进行。

中国是茶的发源地,也是世界第一产茶大国。福建省茶产业历史悠久,品类众多,茶产业既是福建农业的支柱产业,福建也是茶产量位居全国首位的省份。全省由北及南,从东到西,茶叶产区鳞次栉比,其中代表性产区之一即为武夷山。武夷山,中国南方著名的风景名胜和茶叶产区,因其独特的地理风貌以及气候和土壤环境,千百年来孕育了品种众多的茶叶品种。武夷岩茶主产区群峰相连,峡谷纵横,冬暖夏凉,雨量充沛,属于典型的丹霞地貌,茶农利用岩凹石隙遍植茶株,经年累月之间形成了“岩岩有茶,非岩不茶”的现象,“岩茶”因而得名。武夷岩茶依生长条件分为“正岩”、“半岩”、“洲茶”等,尤其是以“三坑两涧”为代表的正岩茶和独具标志性的“岩韵”,更是为武夷岩茶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中国茶产业规模大,历史久,品类多,但由于近年来在市场带动下的大规模开垦和种植,我国一些茶园出现养分效率低、土壤酸化、土壤健康受损、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因此,提高茶树养分效率,建设高效生态茶园,对发展可持续性茶产业、减少土壤和水质环境污染意义重大。

在丰衣足食的今天,人们对茶叶这种健康饮品的认识逐渐向品质和健康转化,积极发展优质、高效、生态茶园已然成为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廖红是福建农林大学根系生物学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党的十九大代表。作为土壤根系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从2015年开始,她带领团队一头扎进茶树根系改良课题中,足迹遍及福建东西南北产区,品类遍及各种茶系,由此推开了一扇通向研究和推广优质高效生态茶园的窗户。“茶叶的品质和产量均取决于茶树的生长发育,土壤是茶树生长发育所需各种养分的主要来源。因此,茶园土壤养分状况与茶叶品质和产量密切相关。但随着茶树种植时间越长、茶树栽培面积越大,茶园土壤健康问题日益突显。常年种植茶树对土壤养分消耗过度,造成茶园土壤退化。与此同时,不合理施肥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以及茶叶品质下降等问题在茶区逐渐严重起来。研究茶园土壤与茶叶品质和产量的关系,对改良茶园养分管理、防止资源浪费、提升茶叶品质、增加或维持茶叶产量就显得十分重要。”廖红用一番通俗易懂的专业术语解释到。

廖红认为,适量施肥能够提高茶叶产量和茶叶品质,但过量施用化肥则会造成茶叶减产、品质下降。因此,在武夷山茶区普遍进行土壤培育和合理施肥,对武夷岩茶产业未来发展意义重大且势在必行。

近年来,一场茶园减肥减药、土壤改良的春风正在习习拂过福建的山山水水,沟沟壑壑。站在翠绿的茶山,望着绵延起伏的青绿茶园,廖红和福建的茶农们更加坚定了在这条充满希望却不平坦的土壤改良之路走下去的信心:让越来越多的国人喝上好茶,喝上健康、生态、放心的好茶。(魏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