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周末,我在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一方绮丽的藻井下驻足了许久。藻井又名覆海,是建筑内呈穹隆状的天花。这方藻井的中央,是一幅浩瀚的星象图,据说其中有28星宿,存星1400颗。当地面的灯光射向蔚蓝色的星海,夏日的闷热感仿佛一下子都不见了,剩下的只有无限的哲思和震撼。

  这方明代藻井原置于隆福寺正觉殿顶部,一场地震之后,整个寺庙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一些文物工作者认为这一藻井的价值很高,于是想方设法把它保护下来。如果没有当年的抢救性保护,我这个后知后觉的游客,怎会有那次难忘的“仰望时刻”?这让我想到最近因为“哭”登上热搜的河南省文物局局长。

  7月23日晚,从汛情一线返回的河南省文物局局长田凯更新了“朋友圈”动态:“我没有办法抢救所有的文物,我没有办法保障文物不受损,郑州博物馆馆长张霆说,作为文物工作者,文物的安全比我们的生命重要,我泪流满面……”

  有关文物保护,曾有一个知名的“灵魂拷问”:如果某某博物馆突发意外,只能救出一件藏品,你会选择哪件?也许对一般游客而言,这只是其个人偏好的折射。可是对真正的文物保护工作者来说,这种选择却太过残忍。因为研究越深入,就越知道每件文物的独特历史价值,越明白没有一件藏品可以被轻易舍弃。

  身处文物、考古大省,河南文保工作者的这份感情只会更加浓厚。据悉,河南现有不可移动文物数量居全国第二,有世界文化遗产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20处。这其中,每一处建筑、每一件文物,都有着不可取代的历史价值:殷墟标记着中国青铜器时代最繁荣的时期,气势磅礴的龙门石窟代表着中国石刻艺术的高峰,二里头遗址展现出中国最早的宫城、城市主干道网……

  由于文物具有不可再生性,一旦遭遇自然灾害,就可能造成永久性损害。也正因时间紧、任务重、后果可能很严重,这场突如其来的暴雨才让当地文保工作者产生“我没法抢救所有文物”的急切和揪心之痛。

  客观而言,有些自然灾害非人力所能抵挡,有些文物受损也在所难免。但就文物人的态度来说,究竟是把“没办法”当作不作为的理由,一味用客观原因进行搪塞,还是“咬紧牙关,拼劲全力”抢救文物,却可能产生截然不同的文保效果。

  据报道,暴雨期间,河南省各级文物部门深入博物馆、考古工地、遗址等一线现场,巡查、加固、排涝、清淤等,全力抢救受到暴雨威胁的文化遗产。河南文保工作者的坚守之所以打动人心,正是因为他们用实际行动体现了对这份事业的热爱和敬畏之心,展现了尽力保住珍贵文明成果的责任感。

  当然,除了一腔热情,文保工作还需要悉心呵护和统筹规划。这次特大暴雨带来的险情是深刻的警醒:面对极端天气,要确保文物无恙,还应把功夫放在平时,大力提升文保工作的应急能力,把握好抢救的黄金时间。

  比如,可以根据不同文物特性,完善文物灾害监测预警体系,提升快速响应能力和应急抢险技术水平,如此才能更加从容、有针对性地应对突发灾害。此外,也有必要加大投入和培养力度,培养更多专业的、有情怀的文保人员,减少因人手不足而产生“没有办法抢救所有文物”的无力感。

  也许,多年之后,会有游客像我逛博物馆一样,在河南某个博物馆内久久驻足,对着其中一件文物深受震撼。或许他也会听到这件文物当年被冒雨抢救出来的故事。我想,这便是河南省文物局局长眼泪的真正动人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