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像一颗颗耀眼的明珠。用扶贫主线把这些明珠串联起来,是实施文化精准扶贫的有力举措。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非遗保护传承面临着年轻传承人群流失的不利局面。

  非遗保护是以人为核心的活态传承。如果没有人,许多非遗项目将陷入无人可传的困境和濒临消失的险境。湖南抓住非遗创业中“人”这个核心要素,运用脱贫攻坚、传统工艺振兴、创新创业发展政策,搭建平台扩大非遗传承人群,激发非遗发展活力,实现了上下联动、无缝对接,达到助力脱贫的目的。

  任何产业都离不开市场的选择,非遗产业也是一样。湖南文化底蕴深厚,民族传统工艺保护传承和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传承人技艺水平高,为非遗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市场需要规模、特色、品牌,更需要适应时代潮流的产品。眼下,创造条件让“深闺”之中的非遗产品靠手上的温度、价值与文化底蕴所产生的高溢价认知主动走进大众消费市场,实现自给自足的良性循环,成为非遗传承发展的任务之一。

  非遗产品闯世界,需要精品力作来支撑。笔者认为,在做强民族品牌、擦亮地域品牌、打响文创品牌的同时,还需加大培养高素质的创意设计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科技攻关人才,以及手艺精湛人才。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非遗产业配以视频制作、动漫设计、软件开发等,打破创意瓶颈。

  非遗产品闯世界,还需打通市场之路。市场之路打通了,看似“不值钱”的材料才会成为客商抢购的“香饽饽”。在充分利用互联网、电商、微商等平台,拓宽非遗展示和产品销售渠道的同时,还应多组织产业项目参加跨地、跨省、跨国交流,利用好广阔的展示平台,提升推广销售能力。

编辑:王霞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