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里蕴含了太多中国历史、中国智慧、中国快乐,从春节到元宵节,从中秋节到重阳节,从四季更替到24节气,这其中都值得细细体味。” 清华大学文创院执行院长胡钰在12月21日举办的中国节日创意大赛主题发布会上谈到,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在全球化日益深化的当代中国,我们可以从中国节日里找到纾解焦虑的方子,找到身份认同的引子,找到联络世界的路子。

  作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传统节日凝结着我国广大民众的文化血脉和精神情感。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在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今天,我们应如何发挥好这些传统节日背后的人文价值,从而更好得在传统节日中感受文化自信?

  传统节日文化激活再生

  任重道远

  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节日创意大赛组委会主任史宗恺在致辞中指出,一个民族要想在长久的生命中经历过若干次锤炼后发现它的那些本能面目仍然存在,一方面是要有时代的延绵,另一方面是构成这个民族的特征应始终存在。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有自己的文化信念,在坚持自身文化特征的基础上发展文化理念,当下显得尤为重要。在他看来,至少需要围绕传承、融合、出新这三方面不断做好文化的挖掘与深化工作。

  人民日报社《国家人文历史》杂志社社长、总编辑王翔宇认为,改革开放40年来,国民的生活方式与生活质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节的方式及节日的内涵和氛围也都随之发生了改变。在他看来,传统节日在今天面临着异化和空洞化的窘境,在城镇化与信息化的时代进程中也正面临着一系列危机。有效的传承、更新节日的传统,实现传统节日文化的激活与再生,并使之成为民众的情感寄托与国家文化象征,显得任重道远。

  挖掘文化基因 释放人文能量

  术道并重

  期间,王翔宇从“术”与“道”的层面分享了其对传统节日的激活和再生的思考。站在“术”的角度,我们需要重视富有象征意义的节日纪念物等产品的利用和开发,同时也要重视那些能够激发大众节日情感且能够让大家参与其中的富有仪式感的活动;而站在“道”的层面,传统节日的衰落与现代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及价值观的更迭密不可分,振兴传统节日,需要各领域共同关注,一以贯之,久久为功,从而深化不同代际群体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建立文化自信。

  如同胡钰在《找寻节日里的中国》的主旨发言中所言,我们要找到节日里的文化基因并通过创意的力量使之释放能够让中国传统节日拥有更大的人文能量。

  “创新本身的目的是把事物变得更加美好。”中央美院国礼艺术中心主任、教授吴永平围绕《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当代性转化探索》主题,以宁海十里红妆为例,通过对传统物件器物、图形、色彩系统的分析,从造型基础、空间发展以及对色彩的提取角度切入,现身说道如何将传统文化与当代创意融入现代生活。

  坚定文化自信

  系列活动绘就节日共创蓝图

  “中国节日创意大赛的主赛单元包括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中国传统节日节点展开全面的活动安排,2021年度主赛将围绕中秋创意进行。”发布会上,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秘书长胡书仁从新内容赛道、新商品赛道、新玩法赛道等角度全面介绍了大赛相关情况。

  期间,胡书仁还发布了中国节日创意大赛春节共创行动。据悉,该行动将通过中国节日云妙汇、“画出新年”征集活动、“浮梁红,守千年”——浮梁百村过大年、 “大吉大利中国年——数字IP节日创新体验”、 “城市大联盟,欢乐中国年”、奇迹智旅“中国福卡”六大系列活动,助力传统节日文化的基因“活起来”,推动乡村振兴和城市更新。

  2021中国节日创意大赛将以“东方文化创意未来时空,中国节日链接世界文明”为愿景,通过推动多维度的学术研究和多样化的赛事活动,为传统节日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作出当代思考和创新贡献。如中国节日创意发展计划发起人、清华大学文创院创意开放平台C-LAB主任兰春所言,坚守文化自信、输出文化精神、塑造文化范式为我辈之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