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曼君是一个有“导演美学”追求的戏曲艺术家,多年来,她不断从传统戏曲和现代戏剧的美学财富中汲取营养,思考真实世界中的人性,创作出了《试妻》《马前泼水》等一系列经典小剧场戏曲作品。前不久她来到南京,与观众就小剧场戏曲创作展开深度对话,共同感知戏曲在时代浪潮中的沉淀与革新。

  小剧场戏曲容不得“平庸”二字

  “做小剧场可能就是我的使命吧。”张曼君说,在考入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之前,她是一名江西赣南的采茶戏演员。那时的她对戏曲一无所知,一次演出比赛让她初次与京剧接触。然而,那次的体验并不好,台上锣鼓喧天、舞枪弄棒,让她当晚高烧不止。“那时我发誓永远不要看这样的戏了!”

  命运就是这样充满戏剧性,曾经反感戏曲的张曼君成为了现代戏曲界的先锋人物。进入中戏后,她开始从戏剧的基本常识学起,一点点了解古希腊悲剧、京剧四大名旦代表作和戏曲史,了解到戏曲不只是锣鼓震天和技能展现,还是表现人的心理的艺术形式,“它能表达人的内心当中最幽微、最深层的内容。”

  如何最大程度地还原戏剧的价值和功能成为张曼君常常思考的一个问题。在小剧场京剧《马前泼水》的创作中,她借鉴了一些著名剧作家天马行空的新点子,利用音乐和唱段节奏的配合,创造性地安排文本唱词的结构。此外,哈罗德·品特在话剧《背叛》中所采用的倒叙结构也深深启发了张曼君,她重新编排《马前泼水》的剧情走向,既为观众留下了理性思考人物关系的可能,又通过跌宕起伏的剧情提供感性体验。《马前泼水》利用肢体语言的表达方式制造了陌生感,由此创造出这部极具先锋性的京剧作品,剧场效果非常好。

  在张曼君自认已小有名气时,徐晓钟老师在作业点评中写下的“平庸”两字狠狠扎了她一针。“从那以后,无论我出了什么作品,获了什么奖项,都不敢骄傲半点。”时至今日,功成名就的张曼君依然会在首演前夜无法入眠,她会反复掂量作为导演的自己是否清晰地处理好了舞台调度,是否牢牢抓住了观众的共情点,是否可以在剧场表达上更加创新。她说,“小剧场戏曲的先锋性和探索性决定了它容不得平庸二字。”

  现代戏曲当“退一进二”

  “戏曲是用虚拟的办法表现‘实’的艺术。”张曼君做讲座时反复提及这一观点。她认为,戏曲是以虚拟性、写意性和假定性为主的,但是创作人员要把观众带入更实在的、更能理解的“实”处,导演作为全场的指挥者更要把握住这一点。“现代艺术是综合性艺术,现代舞台也是综合性舞台。导演要将各个部门拿捏聚拢,从而形成强有力的合力。”

  近年来,张曼君在不断探索现代戏曲可能性的同时,还深入思考现代戏曲的发展方向。“现代戏曲应该‘退一进二’,也就是退回中国的古典审美精神,进到现代观念对人的新的认知,树立新的赋形坐标,赢得当代,在传统的土壤上进入现代戏曲的主旋律,重整对艺术本体的认识,即对人的认识。”

  而现代化也成为了先锋小剧场的主旋律。与传统大剧场相比,小剧场很大程度上拉近了演员与观众的距离,这是观演关系的革命性变化。小剧场不仅使观演双方同处一境,更在观众与演员之间形成了情感共鸣的心灵空间,为二者提供了互相倾诉的可能。传统与现实、古典与现代的融合在贴近中被激活了,戏曲也从神坛走进了人群。

  那么究竟什么是小剧场戏曲?张曼君说,小剧场不是单纯的物质空间的缩小,也不是简陋低端的舞台表演。它是以先锋性、挑战性和探索性为首要特征的,要保持住戏曲的纯洁性和戏曲人的尊严。只有在深层思考的基础上,才能为小剧场的技能形态带来新的生命。

  从真实生活中汲取舞台素材

  当下,各类新编剧目层出不穷,青年编剧、导演行业人才辈出。张曼君表示,小剧场虽然在很大程度上给予了年轻人更加自由的表达空间和崭露头角的地盘,但无论何时,体验人物、表达人物都是小剧场戏曲最重要的事情。它不需要故弄玄虚的炫技,而是需要对人的更深层次的思考。怎样在旧戏中植入现代审美,反省人性在生活面前的脆弱,以及我们在前行中必须面对的牺牲和两难境地,这才是小剧场重要的精神实质。

  这就要求青年导演熟知舞台的功能和基本的技能性知识,同时,还要从生活中汲取创作素材,尝试理解人性的复杂和人物关系的戏剧性,把真实生活变成舞台表演。此外,创作者还要注重剧场的虚实,要有实实在在真正能够打动观众的东西。“戏曲小剧场需要导演和编剧同时具备传统和现代两种素质,在进和退之间为新戏曲架起一座通向新观众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