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全面启动,资料收集与影像记录并举,对传承人进行口述史、非遗实践、传承教学的全方位记录,对已有文献进行收集,建立传承人专题资源库,并将记录成果制作成纪录片。央广网文化频道联合国家图书馆推出【艺堂课】系列课程,采用“纪录片+公开课”的形态,从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优秀成果中精选20部非遗纪录片,邀请多位非遗专家实时解读纪录片,以“陪同观看、伴随讲解”为理念,从学术角度对影片中所涉及的非遗知识和传承故事进行点评讲解,,给非遗纪录片加上一个“评论音轨”,让观众在欣赏纪录片的同时,更好地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要领和内涵。

(图为非遗影像公开课现场,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供图。央广网发。)

  撂石锁是一种古老的武术功力项目,也称为“石锁功”,长期在开封回族群众中广为流传。据传,撂石锁产生于唐宋时期,元代以来为开封回族子弟所喜爱,他们习武必练石锁功。清道光年间,以东大寺为中心的回族练武习艺热情高涨,撂石锁项目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发展。

  操练石锁花样变化无穷,大类可分为翻花、接花、组合套花。翻花有:手花、打头花、托底花、云花、横推锁、横翻锁、拨浪鼓等。习练石锁时要求发力科学,眼力灵敏,身体灵活,手感到位,要做到“高、飘、稳、活、巧”,从而达到完美的效果。石锁承载着丰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在强身健体的同时给人以健与美的艺术享受。

(图为沈少三接受采访,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供图。央广网发。)

  沈少三,1928年3月出生于北京牛街,少年时随父亲举家迁到开封东大寺居住。1936年,沈少三跟其祖父沈芳、父亲沈友三学习撂石锁,他不仅掌握了撂石锁翻花、拳、肘、三手指接法等方面的技艺,而且还在传统的单个动作练法上创编了成套的连贯动作。其技艺特点为轻、飘、巧、稳。1953年,沈少三赴天津参加全国第一届少数民族运动会,同年11月在中南海怀仁堂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中央领导表演。作为撂石锁项目的唯一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沈少三一直在身体力行,传承和发展着撂石锁,为使撂石锁更好地传承下去,沈少三利用多种方式、多种渠道进行传授,先后在开封市、河南省体育场、郑州少林武术专修院、北京宣武区体育场等地开班授课,学员达数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