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目测,前方有一个连的妹友正提着刀冲过来。姐妹,刀放下,是友军。先嗑点瓜子,花生也有。或者先滑到文末,有彩蛋 。

  标题里这种话特讨打是吧?我也觉得。但作为一个音乐主播,这却是我经常听到一些朋友用来评价音乐人的语言。

  

  这样的话你肯定听过。乍一看没什么毛病:不走寻常路,我们不一样。 但请问,咱喜欢的,究竟是音乐和音乐人,还是自己卓尔不群的小众品味?如果只是后者,那就请不要把如今的感情破裂,归结到“ta变了”头上。 希望自己喜欢的音乐人永远小众,永远老泪纵横。这其实不是真正的喜欢,而是优越感和占有欲的合体。 如果音乐人足够优秀,足够努力,ta为什么就不能红?为什么就不能靠做音乐过上更美好的生活?一辈子都优秀、努力又小众,难道ta靠吸仙气续命?   

  

  不是要写好妹妹吗?怎么一开场就叉着腰理论起来了?因为这些年,听到过太多“好妹妹变了”这样的话。 2012年的《春生》,基本是掌声雷动好评如潮。因为那时的好妹妹,就是近在身边的你妹我妹,暂时还没太多人把他们当明星看。 2013年的《南北》,就开始有人说“好妹妹变了,不如之前清新了”。2014年的《说时依旧》和2018年的《追梦人》,作为最好吐槽的翻唱专辑,想找个点出来喷就更容易了。

  但作为一个听者,我看到的是一直在进步的好妹妹。一直在创作,一直在思考。就算有困顿,也从未懈怠过。在打打闹闹嘻嘻哈哈中,做了很多了不起的正经事。同时,又越来越懂盘活各种资源,让自己的声量尽可能被放大。 别再说什么“酒香不怕巷子深”。这年头,香的臭的混杂在一起。很多人的嗅觉都已麻木,甚至坏掉了。如果永远只是躲在暗夜里顾影自怜,最后可能就是被授予一顶“怀才不遇”的纸帽子。 以前我也希望自己喜欢的音乐人“小众”或者“不红”,以为这样显得自己特别酷。但后来,身边的音乐人朋友越来越多。发现这种想法不仅不酷,还很残酷:音乐人也是人,也得赚钱,也得活着。  出实体专辑,您说“这年头谁还买唱片啊”。做演出,您想方设法搞赠票。发数字音乐,一首歌一两块钱您都说歌手黑心,“听歌还要钱啊”。歌曲免费,如果觉得还不错,您坚定地“默默喜欢”,连评论都懒得写一条;如果有一丁点不符合自己的预期,就是“你变了,忘记初心了”。

  前面那些都先不做讨论,可能大家都有苦衷。但就是“你变了”这一点,劳烦以后不要再拿出来作为斩杀音乐人的伏魔剑了。 我们都在变啊:当初您听ta的时候,可能还是一个大学生,如今已是单位里的某某主任;当初ta还不红的时候,您可能还是会路见不平一声吼的职场新人。如今,早已学会了脸上笑嘻嘻心里XXX,嘴上还一口一个we are伐木累。 喜欢的音乐人变得越来越红,这是好事。说明咱有品味有远见,当年就知道买潜力股。只要ta的作品一直在精进,做人一直没垮掉,就值得一直喜欢下去。

  今年,好妹妹成团十年了。这才意识到,我们都认识八年了。一起追过末班地铁,一起大包小包去吃饭被人翻白眼。一路看着演唱会场地,从麻雀瓦舍到星光现场,从M空间到工人体育场。十年,好妹妹越来越好了。 诚然,十年八年里,唱过太多歌,肯定不可能每首都是完美的精品。甚至有可能,某些作品他们自己现在听了都会觉得不满意。但总体上,好妹妹是在越来越好的。

  

  2013年,我拿着票在那时的M空间门口等朋友,一位黄牛大哥幽幽地问:“是小妹妹乐队的票吗?卖不?”我说不卖,然后愤愤地纠正:“是好妹妹乐队!”今天定标题的时候,我问几位平时不怎么关注音乐的朋友,需不需要把标题里的“好妹妹乐队”写完整。他们说不用:“如今很少有人不知道好妹妹吧?” 这话听得……我骄傲(请自行脑补语调)。想起工体演唱会那天,开场前我特地跑去天桥上,拍堵得水泄不通的工体北路。然后发给秦昊小厚:看!这不是我给你们承包的鱼塘,这是因为你们堵车的工体北路。我猜那天,肯定有很多人给他俩发这种照片。所以唱《一个人的北京》的时候,哭得哄都哄不住。   两年前,做《追梦人》专辑。秦昊给我说做专辑有些吃力,以后可能还会越来越吃力。我说:“爬山爬到一定高度以后,空气更稀薄,人也更疲惫。所以会爬得越来越慢,同行的人也越来越少。但是,总会有频率相近、体力相当的人,陪伴翻越一座又一座山丘。” 好鸡汤啊,但是实话。 好妹妹会变,但请相信,他们永远不会变成坏嬢嬢。我们也会变,但请尽量,不要一边变一边连自己都讨厌。   

  《李峙的不老歌》收听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