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寒至,一岁终——让二十四节气“活”起来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在社会实践中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它体现了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智慧,是中华文明的绚丽瑰宝。两千多年来,二十四节气以历法、谚语、歌谣等形式广为流传,在传统农业生产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应用,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近年来,随着我国非遗保护工作的不断推进,二十四节气再次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二十四节气在现代生活中扮演了什么角色?有哪些新的应用?如何更好地传承?时值一年中的最后一个节气——大寒,本报推出特别报道,讲述二十四节气在新时代的传承与活化故事,以飨读者。

  传承发展中的二十四节气

  立春

  浙江遂昌:文旅融合激活节气文化基因

  “班春劝农”是浙江省遂昌县的传统迎春形式。“班春”即颁布春令,“劝农”是劝农事,策励春耕。明代著名文学家、戏剧家汤显祖任遂昌知县时,以勤政爱民、兴教化、励农桑著称。那时起,“班春劝农”成为每年县衙鼓励农人春耕生产的一项重要活动,并传承至今。

  工作者说

  尹萍(浙江遂昌非遗保护中心主任):

  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给遂昌带来了新的机遇,结合乡村振兴、文旅融合战略,我们整合利用“班春劝农”资源,积极开展“班春劝农+全域旅游”, 打造了集文化、体验、产业为一体的“非遗空间”,取得了初步成效。

  石练镇淤溪村是“班春劝农”的发祥地和传承地。2019年以来,我们对淤溪村进行了改造提升,将其打造成“全域旅游+班春劝农”的主题村落,先后投入500多万元,建成了“班春劝农”广场、村文化礼堂、非遗展陈点等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了“班春劝农”场地设施,将淤溪村列入县级研学基地进行培育。同时,以淤溪村为核心,我们还推出了四条“二十四节气”康养旅游线路,即“四立”文化旅游线路,并以“班春劝农”为主题,研制出黑陶、竹编画、茶叶、糖画等多种文创产品,有效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带动旅游收入。

  夏至

  河南登封:让天文知识普及大众

  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告成镇的观星台,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天文科学建筑物之一。3000多年前,周公姬旦在这里实地观测划定了中国传统节气“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公元1281年,郭守敬在这里通过测日影,编制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授时历》,登封观星台成为二十四节气产生的重要文物史证。

  工作者说

  李艳艳(河南登封文化馆副馆长):

  告成镇观星台是二十四节气的重要发源地,也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天文知识科普地。每年夏至日,我们都在此举办系列文化活动。2019年举行的二十四节气夏至主题文化活动中,开展了广场文化活动、非遗展示、祭拜周公、二十四节气歌诵读、测日影、二十四节气文化大讲堂等一系列活动,让游客进一步了解了二十四节气的由来、感受到天文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加对二十四节气文化的认同感。

  此外,为更好展示起源地节气文化,登封共投资2000万元对观星台景区整体环境进行提升,同时还对二十四节气展示馆(博物馆)进行了场馆环境提升,为今后开展研学活动和面向未成年人宣传展示中国二十四节气民俗文化和科普知识,奠定了二十四节气文化体验基地开展活动的基础。

  霜降

  广西天等:民俗节日诉说民族文化记忆

  “霜降”是大秋作物收获的季节,对于广西壮族同胞而言,这也是个酬谢自然、庆祝丰收、祈盼五谷丰登的时节。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部的天等县,每年农历霜降后的9天内都会举行壮族霜降节。活动期间,群众从四面八方赶来,据统计,每年参加活动的人数过万,其影响范围甚至包括云南和越南。

  工作者说

  王敏(广西天等县文化馆副馆长):

  一年一度的壮族霜降节活动,是对传统习俗的最好保护,也是广大群众感受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魅力和深厚内涵的重要载体。2019壮族霜降节分为头降、中降、尾降,弘扬壮族霜降节的活动具有浓郁的壮乡风情。节日期间举行了祭祀祈福大典、千人打榔、拜囊海表演、山歌对唱等活动,参加人数达六七万。民俗活动是壮族同胞民族记忆的重要载体,蕴涵着壮族的文化基因,对于展示壮族历史、传承壮族文化、增强民族团结、促进壮族社会发展等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学术价值和现实价值。

  冬至

  浙江三门:打造文化交流传播地

  俗话说:冬至大如年。在我国历史上,自唐、宋起,冬至就是祭天祭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在浙江省三门县,每年冬至,各乡镇聚族而居的传统村落就会举行拜冬祭祖民俗活动。该活动已有700余年历史,由取长流水、祷告祈天、祭祖、演祝寿戏、行敬老礼、设老人宴及与之相关的民俗文化组成。

  工作者说

  吴元俊(浙江三门县博物馆馆长):

  随着时代的更迭,三门祭冬已经不再停留在习俗和仪式本身。近年来,我们深耕冬至文化,着力打造二十四节气标志地和文化交流传播地。2017年,三门与中国民俗学会共同建立了中国冬至文化研究中心,开展与冬至文化相关的民俗文化资源调查与研究工作,推进了冬至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此外,三门连续3年举办的冬至文化论坛吸引了广泛关注。2019年冬至文化论坛内容除了三门祭冬民俗展示活动、专家主旨演讲、冬至戏展演活动以外,还推出文旅融合推介活动等。我们希望以举办冬至文化活动为抓手,擦亮三门祭冬的文化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