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解员是博物馆与观众间的桥梁,是观众亲近文物、倾听历史的纽带。随着我国博物馆事业快速发展,讲解员队伍理应不断壮大。然而,即使在一些文物大省,基层博物馆人才也奇缺,讲解员数量和质量都远远不能满足博物馆事业发展需求。

  在博物馆的教育职能越来越为行业、为公众所重视的今天,博物馆应当如何建立一支稳定、过硬、能满足各种需求的讲解员队伍?同时,作为博物馆讲解员,又该如何适应博物馆教育工作的新思路、突破职业瓶颈?

  如何建立稳定的讲解员队伍

  据国家文物局统计,最近三年,我国博物馆每年参观人数的增量在1亿人次左右。2019年春节假期,全国4.15亿旅游人次中,有40%以上走进了博物馆,显示人们对于多元化、高品质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大。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在今年“两会”时表示,“博物馆热”已成为中国社会文化的新时尚,但同时也面临“成长期的烦恼”——博物馆所能提供的服务远不能达到社会需求。所面临的人才缺乏、人员流动性大、缺少专家型讲解员等问题,正是博物馆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此,一些城市出台了积极举措。不久前,河南省洛阳市出台新举措,对获得全省讲解大赛一等奖以上的讲解员,利用特殊人才绿色通道等政策优先解决事业编制。作为全国博物馆行业“头雁”的国家博物馆,也曾在新世纪之初遇到讲解员青黄不接、人才缺乏等问题。如今,国家博物馆已经建立起完整、稳定、有梯次的讲解队伍,并以多种形式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每年接待观众达800万人次。

  国家博物馆是如何培养讲解员队伍的?

  记者从国家博物馆了解到,国家博物馆目前共有32位讲解员,平均年龄约31岁,从2012年起,主要招收硕士以上学历人员,这为讲解的学术化提供了保障。同时这些讲解员专业多样化,如历史学、考古学、博物馆学、播音主持、美术、音乐、新闻传播等,既有知识见长的,也有技术见长的。

  作为国家的“文化客厅”,国博要经常接待各国来宾,因此对外事讲解的建设也非常注重,尤其是建立了聘请外教进行培训的长效机制,为英文讲解员营造日常语言环境,提高了外事讲解的接待能力。

  要让最没有基础的观众也能听懂

  越来越多的博物馆把“教育”视为首要职能,对讲解员的职业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王溪,历史学专业博士,是目前国博讲解员队伍中唯一的博士,毕业后便进入国博做一线讲解员,至今已有三年多时间,并以优异的表现成为第一梯队讲解员。在她看来,博物馆讲解员需要不断学习、积累,始终贴近时代脉搏,把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渗透到讲解中去;同时还要具备学术成果转化能力,以及与不同类型观众交流的能力。

  同一时间段兼顾若干大展的讲解,对讲解员脑力是极大考验。“不能背词,要理解了之后复述出来,而且尽量讲出深度。”王溪认为,要把学术成果转化为通俗化的表述,让最没有基础的观众都能听懂,是需要格调的,不能为博人眼球而破坏学术严谨性。

  博物馆观众数量连年递增,反映出人们对历史的尊重和文化的渴求,同时,观众渴望在思想性、观赏性、审美性上获得更高享受,“传声筒”型的讲解方式早已不适应需求,博物馆行业亟需专家型讲解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