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1月18日消息(记者方永磊 实习记者李帆)2019年的11月17日是我国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诞辰一千周年,国图公开课特别活动“纪念司马光诞辰一千周年——千年回望司马光”17日在国家图书馆举行。

  本次特别活动将知识与艺术相结合,通过专题演讲、儿童剧表演、诗文朗诵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带领读者了解司马光的一生及他的历史贡献。

  

  图为活动现场。(央广网发 主办方供图)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 ,故世称涑水先生。曾在地方任武成军推官,滑州韦城县知县。赴京后于国子监、大理寺丞、太常礼院、史馆、吏部、开封府、三司等多个部门任职。他还多次直言上书立嗣问题,深受宋仁宗、宋英宗信任。宋神宗即位后任其为翰林学士,御史中丞。但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而离开中央。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在其助手刘攽、范祖禹、刘恕等人的通力协作下,历时十九年编纂的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该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终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录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之事迹,成书二百九十四卷,另成《目录》三十卷,《考异》三十卷。全书编成后,司马光在《进〈资治通鉴〉表》中写道:“臣今骸骨癯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目前所为,旋踵即忘。臣之精力,尽于此书。”可见,《资治通鉴》确实凝结了司马光毕生的心血。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游彪,结合相关史料对司马光的一生进行了客观评述,并着重就《资治通鉴》所记载的1362年间历代盛衰得失的评价、“资于治道”的治国理政思想、《资治通鉴》在传统文化方面以及史学研究方面的价值进行深入分析,为读者勾勒出这位北宋文人一生光明正直的形象。

  目前,世界上仅存的司马光《资治通鉴》手稿的残稿正国家典籍博物馆举办的“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保护传承大展”中展出。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赵前从这份稀世珍品的形制、内容、书法、递藏关系、历史文献价值等方面,带领大家赏析国家图书馆藏《资治通鉴》残稿,细致地对这份手稿进行深入解读。

  活动现场,来自北京大峪中学分校附属小学的孩子们,生动地演绎了“少年司马光破瓮救儿”这一家喻户晓的故事。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表演艺术家孙星、以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林晨,为观众带来了司马光所著诗作的配乐朗诵。司马光第二十五代孙、洛阳司马光研究会会长司马扩军,深情诵读了北宋文豪苏轼撰写的司马光祭文。

  

  图为活动现场。(央广网发 主办方供图)

  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后,国家图书馆还将根据重要历史人物的特殊纪念日期,继续推出“天才的时代”系列活动。明后年,将分别举办张载诞辰一千周年活动和纪念王安石诞辰一千周年的活动。国家图书馆将结合珍贵的馆藏资源,通过独具特色的国图公开课形式,将古人给我们留下的珍贵思想精神遗产,更好地传递给当今的社会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