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的《三体》、郝景芳的《北京折叠》相继获得雨果奖后,作品在海外热销的同时,也让西方各界开始重新审视中国科幻小说描写宇宙和未来的视角。随着科幻热的一波波涌动,国人开始拥抱科幻产业发展的契机。而科幻小说《流浪地球》改编成电影的成功,开始让一些人认为,中国科幻小说的黄金时代就要来了。事实果真如此吗?

  11月3日,2019中国科幻大会在北京拉开帷幕。在大会举办的高端对话环节,全球顶级畅销科幻小说作家凯文·安德森、《三体》《流浪地球》作者刘慈欣等中外嘉宾,就中国科幻小说是否进入黄金时代这一话题,谈了自己的看法。

  第一次来中国的凯文·安德森表示,对于中国的科幻,他有太多话想讲。他说,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上,世界就已经接触到中国的科幻产品了,其精彩程度甚至比好莱坞大片还要宏大、绚丽,是一次让人叹为观止的科幻展示。

  科幻文学是一个区别于传统文学的文学类别,由于历史文化、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巨大差异,历来中西方科幻作家和科幻读者的观念、思维方式都有很大不同。但无论是哪个国家的科幻作者和读者,都渴望了解新的事物和他人的思维方式,渴望与未知世界进行对话交流。正是这种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渴望,让他们时常处于创作和阅读的激情之中。

  对此,安德森举例说,中国和西方在科幻方面的交流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当马可·波罗第一次看到中国人的时候,就像看到外星人一样,但后来马可·波罗却把中国的技术引入西方。安德森说,这是中国作家经常讲的故事,而全世界的读者都希望看到类似这样一些新的想法、新的讲故事方式。他认为,对于科幻创作,寻找新的讲故事方式的机会还是很多的。

  根据刘慈欣的科幻小说《流浪地球》改编而成的电影票房大卖之后,很多人都认为,《流浪地球》的成功堪称是一个标杆,预示着中国科幻小说或许已经开始进入黄金时代。

  对此,刘慈欣认为,从狭义的角度来看,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中国的科幻产业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其规模称不上已经进入黄金时代。但从宏观的大环境来看,中国科幻确实处在一个黄金时代氛围中。当下,中国现代化进程很快,整个社会大环境都充满了未来感,这些都是催生科幻创作的土壤。

  以往,科幻在我国一直是一个边缘化的存在,今天能够受到如此的关注,说明了它的发展欣欣向荣,或许正在走向黄金时代。

  刘慈欣认为,其深层次的原因是,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一代的思维方式正在发生重大改变。以前,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比较现实,关注的时空重点都是离自己比较近的细节问题,反映到文学当中,就是现实主义文学一直占主流。而今天大家的思维方式开始发生了深刻变化。首先,开始关注未来,未来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具吸引力;其次,开始关注在时间与空间上离我们更遥远的区域,比如外太空和宇宙命运,而这些都是科幻小说经常涉及的题材。

  “中国年轻一代思维方式的深刻改变,表现在他们对于全人类共同关注的终极问题的关心,比如人类文明的走向,宇宙未来的命运。”刘慈欣觉得,这种思维的深刻改变,对中国的未来、甚至世界的未来,可能都会有深远的影响,而科幻小说正是人们思想改变在文学上的一个表现。虽然科幻小说的黄金时代还未真正到来,但始终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