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的形成往往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积淀,其恒久的价值在于永不衰退的活力和生命力。艺术经典更是具有特殊的历史观照价值、精神价值和观赏价值,其不仅是当代艺术创作的重要资源,带给当代艺术以丰厚滋养,而且能以强烈的情感穿透力、厚重的历史感与时代洞察力、丰富与多样的形式表现力带给人以精神濡染和陶冶。

央视《故事里的中国》:在新时代演绎经典 传承永不磨灭的中国精神

  10月13日,央视大型文化节目《故事里的中国》开播,节目通过系统梳理与总结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的现实主义题材文艺作品,从中选取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的优秀人物和故事,融合影视、戏剧、综艺等艺术手法,串联起了新中国的“影像艺术博物馆”,重现了新中国历史上的艺术经典,挖掘经典背后永不磨灭的真实印记和时代精神,带领观众重温了新中国70年来峥嵘岁月的经典瞬间。

  经典需要传承,也需要创新。《故事里的中国》既是一档面向大众的节目,也是一档拥抱年轻观众、让经典活在当下的节目。节目从人性化、共情化的角度挖掘艺术经典在现实生活中的契合点,让经典不失本色,又为观众创造了新的惊喜和感动,用新时代的话语方式表现经典记忆的当下性。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认为:“《故事里的中国》把历史和当下,经典作品和当事人、见证者紧密结合在了一起,舞台演绎和嘉宾访谈切换流畅,整个作品格调很正、主题鲜明,不仅能够吸引最大多数的观众,而且也能让年轻的观众眼前一亮。”《人民日报》社文艺部主任袁新文认为:“《故事里的中国》围绕经典,演绎故事,引发共鸣,情感比较饱满,主持、嘉宾、演员之间互动勾连,协调顺畅,观看时没有疏离感和跳脱感,这是节目做得比较成功的一个方面。”

央视《故事里的中国》:在新时代演绎经典 传承永不磨灭的中国精神

  《故事里的中国》以表演为载体,核心始终围绕“讲好中国故事”,让经典活在当下,让世界品味中国,用真人、真事、真情呈现一个时代风貌与国家精神的缩影,指引新时代的人们继往开来、不懈奋斗。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周予援表示:“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我非常感动,它终究不是一档综艺娱乐节目,而是一档很有文化沉淀的、很有历史担当的节目。”《中国文艺评论》杂志主编庞井君认为:“这档节目首先是‘铸人’,对经典进行充分挖掘,通过作品解读作品,通过人物来诠释人物,调动资源讲述的一些内容完成了对常规史料的有益补充,让经典角色背后的人物形象更加生动、立体、可感;然后是‘铸魂’,节目挖掘经典,实际上是为了实现民族和国家的价值需求,正能量就是它的价值导向;最后是‘铸梦’,我们已经走过了70年的历史,到了今天还要再往前走,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我们如何通过回顾经典的方式看待未来,《故事里的中国》下了很大的功夫,做得也挺好,值得借鉴。”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央视《故事里的中国》的推出,既是在守正创新中“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亦是用文艺的方式传播主流价值、传递时代之声,推动文艺创作从高原迈向高峰,讲好中国故事,阐释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具体体现。《中国艺术报》总编辑康伟认为:“《故事里的中国》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守正创新的生动体现,节目唤醒和激活了经典文艺作品,让我们的经典既‘新’起来,也‘厚’起来。”中国国家话剧院副院长、《故事里的中国》戏剧总导演田沁鑫表示:“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对于创作来说非常重要。接到任务之后,我们深入梳理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深入人心的文艺作品和家喻户晓的优秀故事,由影视明星对经典作品进行致敬和演绎。因此,这档节目是一个非常严肃的创作。”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学术委员会专职副主任陆小华表示:“《故事里的中国》不光是讲中国的故事,而是重在解读中国的精神密码,也是向国际世界展示中国人民精神世界的媒介和手段。”

  《故事里的中国》舞台设计借鉴了先锋话剧的布局,把戏剧艺术搬上了电视荧幕,利用格子在空间上进行间离、整合,展开多线并行的立体叙事,大大增强了电视棚内节目的表达张力。与此同时,节目选择的大部分演员都是国家话剧院或其他一线剧团出现,又或是有话剧舞台历练经验的演员,团队“卧虎藏龙",让戏剧艺术的形式感和艺术感染到更大多数的观众。

  总的来看,央视《故事里的中国》用大众传播的方式展现了一个殿堂级的文化种类,打造了文化节目的“新物种”,把真正顶尖的艺术形态推到了老百姓当中,既保留艺术的质感,也让观众觉得亲切熟悉;既有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也具纪实性、观照性和共鸣性。在未来的综艺节目创作中,应当多一些这样的文化类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