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印象白玉兰|时间磨砺精品 “纪录”在于初心

2019-06-11 19:11: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上海6月11日消息(记者陈欣萌) “影像时代,拍摄纪录片的门槛没有那么高了,每个人都是记录者,都有可能拍出优质的纪录片。”在11日举办的上海电视节白玉兰电视纪录片大师班现场,中国纪录片导演傅红星在回答提问时表示,新闻的原则是记录天下事,身边事。如果没有庞大的团队、海外的资源,可以从身边人入手,拍摄身边事,这可以作为从事纪录片行业的起点。

  如今,科技在进步,短视频正冲击着我们传统意义上的纪录片。时代在跨界,纪录片的创作也增加了个人的色彩,逐步走向院线。面对挑战和机遇,本次大师班以国际视野聚焦纪录片要素带来的改变和挑战,共同探讨纪录片的文化品质和时代纪录的属性。

 

上海电视节白玉兰电视纪录片大师班现场

  跨文化的联合制片 需要花时间建立信任

  在联合制作的领域,拥有丰富国际合拍经验的制作人马克·爱德华分享了自己与各国纪录片人、纪录片机构联合制片的经历,“拍摄素材时要考虑到你的素材是否可以让不同国家的人产生共鸣。”马克·爱德华在论坛上举例,战争题材的纪录片需要从多个角度讨论,比如战争对不同国家的影响、是否有亲历者以及能多大程度上去帮助那些受困的人。

  一部国际版纪录片,可能需要花上10年甚至更久去制作。长时间的拍摄、脚本的核对、不同语言的编译……在大量的工作面前,一个和谐、沟通顺畅的团队显得尤为重要。“有良好的沟通才能更好地创作。”在马克·爱德华看来,做跨文化的联合制片团队 ,需要花时间建立信任。不同文化背影的参与者也需要相互学习,建立默契。有的时候他们会用一年时间来分享脚本、记录点评并且再次审视自己对纪录片主题的把握、开发。“对于年轻的导演,互相分享意见和建议是十分必要的。”他说。

  短视频时代的摸索 纪录片也需要“取舍”

  相信不少纪录片的制作人都会面临这样一个困境,就是短平快的视频产品占据市场后,纪录片是否需要变革?时长、节奏又该如何把控?当下,年轻人是否还在看纪录片?

  “年轻人最关注的是短片子,而不是长篇巨制。现在做纪录片应该在思维上稍作改变,做出年轻人可以接受的好片子。”在论坛上,导演、制片人小谷亮太表示,短片子和新闻类似,都是需要在一两分钟的时间里讲清故事。如果两分钟的片子有二十个章节,那么想要在这些章节里抓住年轻受众,剪辑、叙事的方法会有很大的不同。

  两倍的时间里,叙事的内容就要多一倍吗?小谷亮太分享了他团队的一次预判错误,“四十五分钟延长到一百分钟,放入更多的元素来填充,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错误。”他举了一个派对吃饭的例子,如果参加一个两小时的派对,来宾会很享受派对和其提供的餐食,但是如果将派对延长到4小时,餐食也随之变为原先的2倍,那么来宾并不会有两倍的享受。

  “有个五十二分钟的视频,它的开场我们尝试了很多个。”在小谷亮太看来,纪录片的每个镜头都要反复打磨,在做短小精悍的片子的时候,制作人是纠结的,不过他们心中依然把持着那杆秤。“节奏的变化会影响片头,观众被吸引的点也会有所不同。我们希望能用镜头,主导观众视角,告诉观众应该看什么。”小谷亮太说。

  把握纪录片的客观性 在于创作者的初心

  以前我们用笔来讲故事,现在我们用镜头语言讲故事。讲故事,就在于讲人的故事,讲人性的故事。但是,有人参与就必然会附带情感。

  论坛上,不少同行问及如何让纪录片更加客观。对此,马克·爱德华表示,纪录片是要让观众自己体会,“自己懂的东西不要说出来,而是通过镜头来表达。每个观众会通过纪录片形成自己的观点,也会理解导演想要传达的观点。”在小谷亮太看来,制作纪录片的初心更加重要,“首先问一下自己,为什么要拍这样的主题?如果答案是想做一个说教的纪录片,那又有什么问题呢?”

  傅红星也赞同初心的观点,他说,做这个主题如果是因为感动、触动,那么记录下感动自己的时刻,拍到纪录片中就可以了。

  剪辑的过程也很容易夹杂个人情感。它是影像的再创造,“在制作过程中,如果太沉迷于自己的纪录片,并不会让它活起来,而且让它消亡了。”马克·爱德华表示,剪辑的工作可以寻找一个契合的剪辑师,这是纪录片重要的一环。如果资金、时间有限,或者自认为自己是一个很好的剪辑师,则需要找一个能提出建议的制作人多多交流。小谷亮太补充道,“真正的合作伙伴,总是多争论的。”

  时间磨砺精品,纪录片的创作不在一朝一夕。

编辑: 刘书彤

印象白玉兰|时间磨砺精品,“纪录”在于初心

11日,上海电视节白玉兰电视纪录片大师班举办,纪录片导演傅红星称:“影像时代,拍摄纪录片的门槛没有那么高了,每个人都是记录者,都有可能拍出优质的纪录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