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人间烟火 最是“燎”人——2019年非遗影像展侧记

2019-06-10 01:18: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象山6月10日消息(记者王子衿)祁连山下,一匹一岁的马驹迎来它的成年礼;彝族大山中,天才少年尔曲的父亲犹豫是否要让儿子学习彝族克智;浙江省苍南县蒲城,一年一度纪念抗倭将士训练比赛的民俗活动“拔五更”正在全民“狂欢”;在温润内敛的苏州,吴门琴家们以琴为媒,进行着现代与过去的碰撞和交流……如果不是一部部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影像作品,那些曾经在各民族地区闪耀着辉光的传统技艺与民俗,或许会就此沉寂。

  近日,由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国家图书馆联合主办的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影像展(以下简称2019年非遗影像展)在浙江省象山县举行。从260部作品中选出的30部(套)影片涵盖了口头传统、表演艺术、仪式节庆活动、传统手工艺等多个非遗类别,集中展示了非遗千姿百态的风采,也充分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薪火相传 生生不息
  2019年非遗影像展开幕式后,3D大型人文纪录片《璀璨薪火》作为开幕影片亮相象山。从生活中最平凡的柴米油盐到厅堂上的佳肴菜系,从日常的笔墨纸砚到整个文化的书香园林,从民间的捏面剪纸到大雅之堂的琴棋书画,背后是无数个默默无闻的传统文化践行者与守护者。他们用布满皱纹的双手,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一针一线地编织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命脉。
  在《璀璨薪火》影片中,哔啵燃烧的柴火是多次出现的意象。《庄子·养生主》有言:“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木薪燃烧有穷尽,火种延续则无尽时,而这也正如非遗传播,艺人会老去,而技艺则会代代相传。
图为2019年非遗影像展宣传片画面
  作为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古琴历经千年依然散发着无穷魅力,为历代文人所喜爱。1919年,来自全国的几十位琴家齐聚苏州,希望振雅乐于危亡。百年之后,怡园琴会100周年之际,经由纪录片《吴门琴话》,观众可以看到,古琴魅力依旧不减。个人的记忆,历史的叙述,无一不映衬在古琴之上。
  《吴门琴话》导演张阳用“一个很有趣的误会”来描述这部纪录片的拍摄缘起。发现听众在欣赏古琴音乐后赞叹“古筝弹得不错”时,张阳希望能从这个误会出发,用镜头表达古琴是什么,琴人这个“幽人独往来”的群体又有着怎么样的生活。
  影片中,年过九旬的黄耀良老先生蜗居在30平米的老房子里,却将价值百万的名琴赠予弟子;吴门琴人杨晴守着一座老宅低吟浅唱,活得像古琴一般清雅平和;台湾红极一时的校园歌手袁中平而立之年从纽约出发,拜吴兆基先生为师,寻觅自己的文化源头。当一个个优雅真实的群体在影像中逐渐面目清晰,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自然而然地传达至每位观众的心中,古琴文化的“清微淡远”也被更多人所接受。
  人间烟火 浸润心灵
  非遗从来不是僵固的历史,不是冷漠的记忆。历经千年的发展,久经时间磨炼的非遗是昨天的回声,今天的现实,也是明天的预示,是文化发展中的历史基因,在培育民族感情、增强群体认同感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聚焦彝族阿细人祭火仪式的影片《火的祭礼》中,寇医强为祭火从北京归来、郭天堂辞职从深圳回村帮助师父筹备祭火;《克智少年——吉则尔曲》中,天才少年尔曲过着天真无邪的童年生活,在家乡展现着自己在彝族克智方面的天赋。不论物质文明如何发展,只要有这些非遗技艺及民俗存在,家乡就是最独特又舒适的地方,让身居其中的每个人无论贫穷与否都能找到最深的归属感。而正是展示了“热气腾腾”的生活,这些影片才有了更强的感染力和震撼人心的力量。
图为2019年非遗影像展宣传片画面
  非遗也从来不是博物馆中的展品,作为化石被人束之高阁。只有与生活相结合,让更多的人了解非遗、认识非遗、珍爱非遗,非遗的传承与传播才能够更加良性有序地发展下去。
  在《火的祭礼》导演高龙江看来,一个非遗影像作品想要取得不错的传播效果,首先要“好看”,要能在真实性的前提下呈现出完整又吸引人的故事。而这其中,通过讲好“人”的故事关注情感表达是关键。
  接受记者采访时,张阳也认为,尊重是面对非遗最正确的心态。“记录者应该记录真实,以坦然的心情和态度来面对,才是在制作和传播非遗影像作品的过程中最佳的处理方式。”张阳说。
  非遗是一个民族、地区的生活方式,源于民间,也应该回归民间。“见人见物见生活”是中国非遗保护的重要理念,无论是通过拍摄各类影像作品,用更现代化的方式传播非遗,还是近年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助力传承,非遗都走在一条活态传承的路上。只有真正走进现代生活,让更多的人接触、体验和了解非遗,才能真正地将这些“历史文化基因”保留并长久发展下去。
  “一些优秀的非遗技艺想要传承下去,不妨在小学、中学、大学等建立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让每个孩子都能接触和学习一点非遗的手艺或知识,从而在更宏观的视野下,为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朱靖江建议。
编辑: 方永磊

人间烟火 最是“燎”人——2019年非遗影像展侧记

无论是通过拍摄各类影像作品,用更现代化的方式传播非遗,还是近年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助力传承,非遗都走在一条活态传承的路上。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