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炒菜炒出相声的味道“有点意思”

2019-05-13 08:28:00来源:北京青年报

  高晓攀

  王文林

  编者按 文化的传承总是在“旧”与“新”、“老”与“小”的交接轮转中完成。老有老的青春,小有小的成熟,两下合力,文化才能发扬。厚古薄今或者厚今薄古,才是真正的文化断裂。“五四”百年,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如何将传统与当下真正地融合与传承。

  为此,本报推出“老先生与小先生”专栏,通过前辈艺术家和年轻艺术工作者之间的故事,让人们审视我们民族文化的传承问题,同时也欢迎艺术工作者投稿,讲述您的故事。

  和王文林先生初相识,是我当年在德云社演出期间。那时候,关于王先生的传闻太多了——说他是个脾气火爆、一言不合就可以动手的人;也说他是曲艺世家出身,是王长友先生的公子、刘宝瑞先生的高徒,得到过许多老先生们的真传。

  初次见面

  说起了往事

  未见他之前,我想王文林先生应该是身材高大威猛,身含少爷习气,古怪刁钻的,结果第一次见面,映入眼帘的却是一个穿着白汗衫的光头小老头,还拎着有些年份、包浆了的黑书包。见面后他说的第一句话:“有点意思……”是我有意思还是他有意思呢?我也不敢说话,生怕说错话,于是战战兢兢地说着:“王先生,您好,我是高晓攀……”看老爷子没理我,我赶紧补充了一句:“我是冯宝华先生的徒孙。”王先生说:“我们爷们儿有交情。”

  冯宝华先生早年在保定市曲艺团待过,负责相声教学。那个时候王文林先生也在保定,爷儿俩合作了一个传统节目《汾河湾》。王先生并不是现在没头发,而是年轻的时候头发就不多,上台演出戴着个假头套,当时王先生也是年轻人,和老前辈演出自然多了几分紧张。尽管冯先生平时总是乐乐呵呵,唯独在业务上较真,年轻人自然会有几分忌惮,生怕表演上出现差池。节目开始还算稳妥,当王先生用手绢包头时,假头套跟着手绢一起掉落……冯宝华先生演出,从未笑场过,看到头套掉一半的王先生却绷不住了,爷儿俩一块在台上笑场了。这个舞台小事故,后来也成了他们两人日后的谈资。头一次见面,王先生就把这段过往讲给了我,看得出他对冯师爷的怀念。

  故事就是这样,一辈人讲给一辈人。

  约好对词

  到了先“蹭饭”

  当时在德云社,有一次搞“数字”专场,就是节目名称都是打头从一到七,我演出的节目是《双字意》。老带新,我被分配给了王先生,这对我来说是一次绝佳的学习机会,我格外珍惜,每天给王先生打电话,询问什么时间对词。终于约好了时间,我坐车前往回龙观——那个时候觉得回龙观太远,感觉再往前开两站地就到保定了,现在看又觉得那么近了。

  到了王先生家,我以为坐那儿就要开始对词,没想到王先生看见我却说:“小子,有点意思……”然后就钻进了厨房各种忙活。我还假惺惺地问:“用帮忙吗?”王先生赶快说:“有点意思,坐你的,等着吃饭。”

  我心想,太好了,没对词先吃饭。那个时候我也不富裕,吃上一顿好的是何等幸福。

  不大一会儿,王先生端着四五盘菜出来,我印象最深的一道菜是熘肝尖,至今还能回味。王先生和我说,相声和炒菜一样,菜就是那些菜,可是炒出来的味道却不一样,这就取决于你什么时候放什么料,多了不行,少了不行。

  相声的味道,就是这么“娇气”。

  王先生就着每道菜给我讲相声,用做菜举例,生动鲜活,而我则头都不抬,坚持对每道菜实施绝不浪费原则。王先生低头一看,菜没了,哈哈哈乐了:“有点意思,年轻人就应该多吃。”

  给我说过“活”的老先生很多,但是我喜欢听王先生说活,总是举例子让我自己开悟,其实这才是真的老先生的传授方式,从来不是让你模仿,而是引导,让你自己觉悟,这样,学到的东西才是自己的。老先生高,也就高在这。

  文/高晓攀

编辑: 晓凡

炒菜炒出相声的味道“有点意思”

炒菜炒出相声的味道“有点意思”,为此,本报推出“老先生与小先生”专栏,通过前辈艺术家和年轻艺术工作者之间的故事,让人们审视我们民族文化的传承问题,同时也欢迎艺术工作者投稿,讲述您的故事。到了王先生家,我以为坐那儿就要开始对词,没想到王先生看见我却说:“小子,有点意思……”然后就钻进了厨房各种忙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