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两会有话说|博物馆 “上新”很酷,背后的考古研究很苦

2019-03-12 15:50: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3月12日消息(记者 王菲)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历史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在接受央广记者王菲采访时表示:“一个完整接受知识教育的人应该要掌握这三门知识:向书本学习,向文物学习,像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习。关注历史、关注现实、关注未来,这是我们文博人的视野。”

  雅文化传播的主阵地如何“上新”?

  贺云翱:博物馆是雅文化传播的主阵地。让文化遗产活起来,让文物活起来,也需要让广大人民群众对现代的高雅文化有全新体验,这是博物馆需要探索的。

  故宫是个特例,因为它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它的建筑、它的一草一木,都是受到严格的法律保护的。前不久,一些专家对故宫等博物馆的公众文化活动的担忧和合理化建议,也是为了防控风险和隐患,希望这些活动更加完善,从而引导公众追求高尚的博物馆文化。

  博物馆定期开展大众文化活动,这值得鼓励,如何更好地适应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如何充分利用自身收藏,如何在当前社会文化和旅游等诸多方面发挥更多的作用,这是一个全新课题。

  我们博物馆界应该鼓励探索,不要轻易评价哪些事可不可以,最终的评价还是要看效果,比如它有没有履行博物馆职能,实现“让文物活起来”、“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的目标,同时能够真正做到把文物、把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我觉得这是一个评价的最终结果。

  考古人不容易,别让他们伤心

  贺云翱:我今年有一个提案,就是要加大我们国家的考古力量。这个问题我在考古界呼吁了很多年。我认为,作为一个文明古国、文化大国,我们地下文物抢救的力量太小。举一个例子,目前在韩国有130多个独立的考古机构,而我们目前一共只有87个考古研究所。从国土面积和考古力量的比例来看,我们很难完成大规模的地下文物抢救,这导致很多城市,特别是中小型城市,没有考古力量去进行抢救,文物流失非常严重。

  文物流失不光是文物本身的流失,也是和文物共生的科学信息在大量流失,我们应该加大考古机构和考古力量建设。但是,还有另一个困局,就是考古人员的流失非常严重。考古人员专业门槛高、工作艰苦、收入低,特别是很多地方取消了考古人员津贴,这是不合理的。我们急需解决这些现实困境,不能伤了这些考古人的心。

  大遗产保护,不止在大城市

  贺云翱:我国近14亿人生活在这片具有悠久文化历史的土地上,我们对故土的认知,也是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中国的一些大城市都有丰厚的文化遗产资源,比如去年申遗的良渚在浙江杭州,再比如我参与的南京的中国明清城墙申遗、海上丝绸之路申遗、明孝陵申遗等等。每当我们提到一座城市,总会想到那些著名的文化遗产;比如说到西安,你会想到秦始皇兵马俑、大明宫、大唐西市等文化遗址。当然,很多中小城市和乡村,也应当保护当地的文化资源。

  在高校办博物馆,去哪里找展品?

  贺云翱:如果大学办博物馆,可以让全国多家考古所把长期收在库房藏品的使用权转交给大学博物馆,让这些文物发挥社会教育功能,同时也解决了一些考古机构库房相对紧张的问题。我相信这些考古机构会支持,因为我自己也是从考古机构走出来的。

  

编辑: 董雯

两会有话说|博物馆 “上新”很酷,背后的考古研究很苦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历史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在接受央广记者王菲采访时表示:“一个完整的接受知识教育的人应该要掌握这三门知识:向书本学习,向文物学习,像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习。关注历史、关注现实、关注未来,这是我们文博人的视野。”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