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广播融合向“深水区”推进

2018-10-11 15:39:00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从2014年中央提出融合发展战略至今,媒体融合已进入到第五个年头。从相加到相融,从理念转为行动,从愿景变为现实——媒体融合正向“深水区”挺进,而如何围绕广播自有特色与优势,找到一条可复制、有成效的融合发展路径也成为整个广播行业突破自身局限、实现创新发展的关键。

  日前,由阿基米德传媒、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主办的2018阿基米德新媒体高峰论坛上,来自全国广播界的探索者与观察者围绕“新广播 新传播”的主题共享创新经验、交流融合模式。

  转思维 基于广播、融合传播

  互联网时代,广播有了新的内涵。在阿基米德传媒董事长孙向彤看来,单一、单向、单调的传统广播模式已然无法对标多元的用户需求,集合全行业的资源和能力,通过一个开放合作的平台撬动互联网的融合之路,则成为新时期下打造新广播的有效途径。

  孙向彤用“基于广播,融合传播”八个字总结新时期广播的未来发展之路。“广播拥有专业音频的内容生产能力,一方面要保持优质原创内容的传统优势,另一方面要借助移动互联网技术手段和渠道提升传播效率,创造更多价值。”

  近年来,“生于广播”的阿基米德就一直在探索融媒体环境下广播的发展路径。阿基米德传媒首席执行官王海滨指出,传统媒体转型要意识到自身被挤压的狭窄空间,高度警惕准备破门而入的“野蛮人”,集合全行业之力形成技术储备,打造共享平台,创新商业模式。

  “一家饭店做得再好,也不如一条美食街来得红火。”王海滨认为,今天靠现有的移动互联网技术形成一家虚拟电台已经不再是一件难事,广播只有集合全行业之力,构建一个全新的传播生态体系,才能最终实现内容生产能力和传播能力的裂变,确定符合互联网发展模式的融媒体基本形态。

  王海滨同时表示,找到正确的融媒体发展之路要强调“短音频”战略,就是把原来一小时、两小时的节目进行精准的标签、分类、摘要、标题,通过智能重构广播全平台的音频。“只有打散了重构,这些有限的音频内容才有可能对接海量的用户需求,生产出符合互联网发展规律的融媒体内容产品。”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总编辑赵随意也指出,目前传统媒体正陷于“有产品缺产业”“有流量缺变现”“有制作缺传播”的尴尬境地,他从南方财经全媒体的创新实践出发,提出了全媒体建设过程中的可行路径。

  赵随意指出,媒体融合发展遵循互联网的文化属性、传播规律以及互联网的经济发展趋势是关键。融合发展要发挥传统媒体“地”的优势,做强“势”的趋势,把传统媒体的优势资源转化为趋势更加重要,要做强影响力、权威性;要在单向单一的“弱关联”上做减法,在双向多元、活跃丰富、互动强的“强关联”上做加法;要固化“功能体验”,强化“情感体验”。

  北京电台广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崔海丰则表示,媒体融合思路要从“大而全”到“小而美”,深耕本地市场,未来音频市场潜力无限,广播最急迫的任务是做到触达受众、延伸硬件、打造合作平台并积极分发。

  转模式 一体发展、深度融合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融合发展的模式而言,基于不同的资源、背景,各大媒体更是有着不同的发展路数。

  苏州广播电视总台副台长王晓雄提到,每一种模式的成功一定是联动的、开放的。苏州广电的创新模式来源于其在思想、组织、生产、内容、运营以及个体六大方面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践都做到了深层次的转型创新。

  面对“环境巨变,媒体发展该如何走向未来”的同样命题,县级广播电视台也有着自己独到的思考。

  河南项城市融媒体中心总编辑田维林特别强调媒体融合不是媒介融合,不仅是平台的相融、内容的叠加,更是融为一体,合二为一。“中央提出媒体融合发展战略,就是希望将传统媒体发展成新的媒体形态,就像一个人从婴儿走到青年,因此媒体融合不是局部演进,而是整体的自我变革,关键在于‘融’字。”

  改革中,项城广电积极拥抱互联网,组建了融媒体中心,并将融媒体中心建设运行与服务群众结合起来,拓展经营渠道,着力从政务到文化,从服务到产业,建构“新闻+”新模式,打造出项城特色。用田维林的话说,融媒体、融人、融城市,让全市百万群众都成为融媒体的粉丝,让融媒体中心成为全市人民的播出平台,实现了内容运营和用户运营的深入融合。作为县级媒体融合的“项城模式”,2017年,项城市融媒体中心实现收入2600多万元。

  作为全国较早建立的县域性全媒体集团,浙江长兴传媒集团自2011年4月15日组建至今,已经走过了8个年头。谈到8年来区域融媒体集团的建设经验,浙江长兴传媒集团总编辑王晓伟认为,县级媒体融合发展必须强化用户为本,巩固主流舆论阵地,并树立融合至上理念,更好地服务群众。“长兴传媒集团虽是最基层的媒体,但是小媒体也要有融合发展的大格局、大智慧、大作为。”

  转IP 捕捉痛点、细分内容

  对于新传播环境下的新广播,广播人同样面临着转型的痛点:一个是如何在互联网时代将优质的广播内容迅速传播出去?一个是如何通过内容实现流量变现,长时间高黏度地留住用户?在解决这两个痛点的过程中,IP作为优质内容的集中体现正在对广播形成重要影响。

  围绕“什么是IP”“广播主播怎样才能成为IP”以及“主播IP化在广播媒体融合道路上承担怎样的角色”等问题,北京青年广播总监伍洲彤、江苏音乐广播总监大卫、“better更好学院”创始人青音、“李蕾声优课”创始人李蕾以及辽宁之声嘉宾主持伟诗等流量广播人进行了圆桌对话。

  他们普遍认为,在媒体融合的今天,广播还有很多维度、很多资源尚待挖掘,包括主播的IP流量价值、流量背后的粉丝经济价值以及音频内容的品牌价值等。“广播声音的市场还没有真正打开。”

  王海滨已经从青音、李蕾等从体制内走出来的主播身上看到了这种潜质。“现在有几万名主播,打造出一个价值过亿的IP不难。”

  王海滨认为,广播行业应该重新审视主播在广播转型中的重要性。“这个重要性在于你必须帮助主播捕捉听众,也就是用户的痛点,帮助其定位、精准细分节目内容以及与其相匹配的商业化,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形成品牌和IP,锁定新的商业模式。”王海滨说。

编辑: 方永磊

广播融合向“深水区”推进

从2014年中央提出融合发展战略至今,媒体融合已进入到第五个年头。河南项城市融媒体中心总编辑田维林特别强调媒体融合不是媒介融合,不仅是平台的相融、内容的叠加,更是融为一体,合二为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