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粤剧观众已青黄不接? “培育”新观众正逢其时

2018-05-28 08:00:00来源:羊城晚报

  文/羊城晚报记者 黄宙辉

  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粤剧。”作为岭南文化艺术瑰宝,粤剧的发展与传承一直备受关注。其中,粤剧观众“青黄不接”是粤剧界老生常谈的一个话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政策,为戏曲传承发展提供重要保障。观众是粤剧传承和发展的基础,相关部门和粤剧界都在思考在新时代如何寻找粤剧新观众。

  农村观众比城市多?

  A

  一种艺术戏曲繁荣与否,观众的多寡是衡量的一个标准。“20世纪30年代是粤剧最鼎盛时期,粤剧观众也最多,产生了粤剧‘薛马桂白廖’五大流派。到20世纪50年代,又是粤剧发展的另一个高潮,观众多到不可计数。”年逾八旬的粤剧丑生叶兆柏回忆,那时有一台粤剧演出尤其是名家演出,可以说是城内万人空巷,台下观众如云。

  但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粤剧走下坡路,观众逐渐减少。广州粤剧院董事长余勇介绍,由于粤剧市场的不景气,有些粤剧演员就离开了粤剧。到了上世纪90年代,粤剧市场越来越不景气,广州粤剧总团下原有的七八个演出团逐渐减少。到目前,广州粤剧院只剩两个演出团。

  粤剧市场的研究人士指出,2008年前后,粤剧演出消费市场的旺地从东莞、中山等珠三角地区转移到粤西地区,出现了“农村演出兴旺、城市演出冷淡”的状况。与此相对应的是,农村的粤剧观众多,城市的粤剧观众不如农村多。今年4月27日至30日,广东粤剧院一团赴阳江市阳西县儒洞镇六宝祖庙演出,吸引了十里八乡的父老乡亲。据统计,每晚演出有一万多名观众现场观看,四场演出总观看人次将近五万。

  城里铁杆粉仅数千?

  现在广州城里还有多少粤剧观众?羊城晚报记者多方寻找,也未能找到非常权威的数据。在2003年,广州市曾作过一项粤剧观众的调研,结果显示,广州城里真正愿意掏钱买票进场看粤剧的铁杆观众也就只有3000人左右。“我们剧团在江南大戏院推出一个新戏,连演三场后,买票进场的观众就大大减少了。这说明广州城内的铁杆观众大概就是3000人左右。”余勇从市场一线印证了这个数据。

  最近几年,随着政府的扶持、粤剧界的努力,粤剧市场、粤剧观众有所回升。其中,粤剧观众主要是以中老年人为主,也出现了不少年轻观众,但年轻观众的培育还需要长期的过程。

  如何锁定目标人群?

  C

  由于粤剧的观众以中老年人为主,那么随着老年观众的离去,新的观众在哪?这是粤剧界人士一直在思索的问题。

  青少年和白领是粤剧新观众的目标人群之一。原广东省艺术研究所所长梅晓认为,培养粤剧观众必须播种。观众的培养重点不在大学,而在幼儿园、小学。“应该在孩子成年以前给他们留下记忆的种子,待这些孩子长大以后,哪怕10个人里只有一个成了戏迷,那就是成功的”。

  戏剧研究者、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罗丽也认为,培养粤剧新观众,小学是一个重要阵地,大学又是另一个重要阵地。对于青少年粤剧艺术素质的培养,目的不是要把每个学生培养成粤剧艺术家,而在于培养潜在观众。

  余勇认为,如果能把中宣部等部门出台的《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中“争取实现全国所有大中小学每个学生每年免费欣赏1场优秀戏曲演出”落实,在不久的将来,粤剧的观众数量将会有很大的改观。

  如何挖潜外地游客?

  D

  为了培养年轻人和白领对粤剧的兴趣,粤剧界也想了不少办法。比如广东粤剧院就花了很多心思,近年创作演出了一系列适合年轻观众审美习惯的创新作品,包括唯美的新编粤剧《白蛇传·情》和改编自网游的《决战天策府》,让一批以前没看过粤剧的年轻观众成为了粤剧的票友、粤剧明星的粉丝。

  此外,外地游客也很有可能成为粤剧的新观众。不少外地游客到广州旅游,都有体验粤剧的想法,可常常找不到地方。广州粤剧院和广东粤剧院分别进行了尝试。从2013年开始,广州粤剧院打造了“周末剧场”,其中南方剧院以演“夜场”为主,江南大戏院则以“日场”为主,目的就是适应不同的消费人群,培养固定的观众市场。开办一年以来,这两个剧场演出超过200场。现在,广东粤剧院也推出“周末睇大戏”系列演出活动,希望能方便想看粤剧演出的广州市民和外地游客。

编辑: 晓凡

粤剧观众已青黄不接? “培育”新观众正逢其时

粤剧观众已青黄不接? “培育”新观众正逢其时,戏剧研究者、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罗丽也认为,培养粤剧新观众,小学是一个重要阵地,大学又是另一个重要阵地。现在,广东粤剧院也推出“周末睇大戏”系列演出活动,希望能方便想看粤剧演出的广州市民和外地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