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印象北影节 | 影视译制架起“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沟通桥梁

2018-04-17 18:31:00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4月17日消息(记者王子衿)“一带一路”贯穿亚欧非大陆,途经中亚、东南亚、南亚、中东欧、西亚北非等地区,沿线国家文化深厚,呈现出丰富的多样性特征,如何破除文化与语言的障碍,将中国的故事讲给世界听,成为中国电影“走出去”必须考虑的问题,而影视译制也被视为是必行的措施之一。4月17日下午,第八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纪录单元“一带一路视域下的影视译制与传播”圆桌论坛在中国传媒大学举行,各沿线国家代表交流经验,探索电影译制和传播过程中的“结合点”。

  五洲传播中心对外传播中心主任李缅在论坛上结合自身经验向听众介绍了影视译制的重要性。在她看来,“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和地区有50多种官方语言,民族语言和部落语言近200多种,即使是近邻在沟通渠道上也不是很畅通,和经贸往来、基础设施的建设相比,面向“一带一路”的传播互通工作还有待加强。在李缅看来,影视译制的基本目的在于服务于传播,“一带一路”语言复杂和文化多样的特点对于区域性的本土传播是挑战,但同时也是很好的机遇。

  架起沟通桥梁延长电影寿命

  语言是文化传播赖以进行的载体与手段,将影视作品译制成符合当地语言及文化习惯的产品可以更加开放市场,延长电影寿命,架起“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沟通的桥梁。

  在埃及亚历山大文学院中文系主任哈佛尼·娜希德看来,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继承了古代丝绸之路精神,这对于加强和深入中国与沿线各国的密切交流合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作为“一带一路”沿线重要的阿拉伯国家,中国和埃及翻译家在翻译阿拉伯和中国作品方面一直不懈努力,通过翻译奠定了中埃文化交流的桥梁。越南胡志明市影视与舞台大学客座讲师潘秋云也介绍道,中国影视作品如《还珠格格》、《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在越南非常受欢迎,电影播出后还推动了相关作品文本的越南语版本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文及中国风俗文化在越南的传播。

图为演讲嘉宾分享影视译制经验 央广网记者王子衿摄

  “配音可以为中国电影打开非洲市场,同时也可以为非洲观众提供多样化的中国电影”,来自塞内加尔的泰典·狄阿耶告诉记者。拥有丰富电影开发管理经验的他对于影视译制的重要作用有着深刻的体会。

  据其介绍,非洲地区部分民众英语掌握程度并不熟练,而有些则是可以讲法语或英语但无法进行阅读,因此在电影传播过程中,添加字幕并不能扩大传播范围。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翻译和配音,可以让更多的非洲观众有机会接触更多的优秀电影作品。同时,通过将非洲一些有民族语言表达的电影作品进行配音,也可以让其他国家的观众能更好地理解非洲文化,为传播非洲本土文化提供非常好的机会,延长电影寿命。

  瞄准国际市场培养高端人才

  影视作品作为向国外观众讲好故事的重要载体,仅仅机械地将本国语言翻译为他国语言显然不够,在产品国际化传播方面,更加精准地对接他国电影市场,培养高端影视译制与传播人才成为了当前影视作品译制传播的当务之急。

  美国赛点数字集团发行事业部总裁比尔·桑海姆认为,尽管中国影视作品内容丰富、种类多样,但目前主要是面向美国普通观众以及美国说汉语的受众,美国年轻人和互联网市场尚需要进一步开发。据其介绍,美国年轻人市场大约有5000多万的观众,尽管不一定会说汉语,这部分人群非常渴望了解外部世界和中国,市场潜力巨大。对于美国市场而言,中国影视作品想要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就必须有国际化视野,做好详细调查的同时能尽量将内容本土化,需要通过一定的修改来适应美国观众尤其是美国年轻人的母语思维习惯。

  而在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金勇看来,中国影视在瞄准国际步伐,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的同时,还需要花大力气培养能够配合和服务于国家战略的高端优秀人才,并能通过建立独特的课程体系,配备独特的教学团队,设置核心的行业标准来实现影视译制教育的专业化,从而更好地促进中国文化的国际化传播。

  北京国际电影节纪录单元目前已成功举办四届,以论坛、展映、沙龙等活动方式,吸引了国内外纪录片业界的关注,极大的推动了纪录片产业的融合与发展。本届纪录单元从4月16日下午开幕,将致力于探索纪录电影的发展之路与纪实产业的改革与发展之路,聚焦时代之变、引领时代之风。

编辑: 方婧

印象北影节 | 影视译制架起“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沟通桥梁

“一带一路”贯穿亚欧非大陆,途经中亚、东南亚、南亚、中东欧、西亚北非等地区,沿线国家文化深厚,呈现出丰富的多样性特征,如何破除文化与语言的障碍,将中国的故事讲给世界听,成为中国电影“走出去”必须考虑的问题,而影视译制也被视为是必行的措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