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国家大剧院:搭帮干活,不忘自立自强

2017-11-27 09:52:00来源:北京日报

  国家大剧院工作人员为《法斯塔夫》装台。王小京摄

  本报记者 韩轩

  即将于12月3日登上国家大剧院舞台的威尔第歌剧《法斯塔夫》已进入倒计时。首演时,你会在风格偏古典现实主义的舞台上,看到一株硕大的树木,树上有一座钟表盘,树枝上挂着精致的装饰物。你肯定想不到,这株大树其实分为上下两截,经过很多次严密测算才会严丝合缝地出现在舞台上。

  比起令人捧腹的故事情节,观众们不太注意这些幕后,但在国家大剧院工作人员眼中,这些细节不容忽视。这部歌剧由国家大剧院和维也纳国家歌剧院联合制作,在“搭帮干活”的过程中,国家大剧院不仅与国际接轨,更凭借自己的人才队伍,提升了歌剧本土化制作的实力。

  为一棵树设计新调度方案

  联合制作是世界上著名歌剧院之间常见的合作形式,双方共同投资并共享版权。作为国家大剧院与维也纳国家歌剧院联合制作的项目,《法斯塔夫》去年在奥地利首演。如今首次在中国落地,不是简简单单把布景、道具、服装搬到北京,很多舞美技术难题,需要重新解决。

  在《法斯塔夫》第三幕,一棵大树会出现在舞台上,还有舞蹈演员“挂”在树上表演,视觉效果极为亮眼,而这也是这一版歌剧在中国首演要攻克的第一个难题。

  “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的舞台有一个宽一米五左右的开口,大树被分为上下两截,树干在台下,到时候可以直接把树干部分升上去。”国家大剧院舞台技术部部长管建波介绍,大剧院的舞台没有开口,大树不能直接升起,必须想其他办法。更难的是,演出时这一段换景没有音乐,也无法拉上大幕把树推到台上,观众们都坐在台下“干等着换景”。

  舞台技术部工作人员根据大剧院舞台条件,重新设计了装台及技术方案。第三幕之前,树干被藏在舞台下的升降台上,舞台上是另一个大件布景——一座桥,桥的布景覆盖住了树干。换景时,桥所在的侧转台后退,藏在舞台下的升降台同时上升,树干与从空中降下的树冠部分精准对接。“时间经过测算,可以和维也纳的演出效果保持一致。”管建波说。

  不止这棵大树,所有布景的调度在正式装台前都经过了严密测算。《法斯塔夫》所有布景、道具、服装,在首演前两个月已分两批运达,足有11个集装箱之多。随后工作人员就对这些大大小小的部件进行了细致的分类与编号,并把需要自制的道具和布景备齐。目前,《法斯塔夫》已完成装台,进入舞台技术调试阶段。

  装台技术震惊外方技术人员

  制作排演这样一部重磅剧目,最需要的无疑是人才,还得是具有国际化水准的人才。在这方面,大剧院把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的舞台技术人员都给“惊”着了。

  《法斯塔夫》装台时,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委派了一名工作人员来京协助。“他带来一些在当地装台的工作照,希望可以帮助我们。”管建波笑着说,其实在装台之前,舞台技术部的工作人员就已经拿着图纸和资料,对装台细节进行了反复测算,“奥地利的工作人员原以为我们会是恍然大悟的表情,但其实我们看到这些照片时反应都很平静,这让他非常震惊。”

  大剧院每年都会安排有针对性的技术培训或外派学习,为负责剧目制作与舞台技术的工作人员提供机会。2015年4月,大剧院首次开设舞美学员队学习班,学员分为舞美制景、舞美绘景、道具、服装、化装、灯光6个专业,目前已有29位学员结业。此外,工作人员也会利用出国巡演,学习外国知名歌剧院的剧目制作经验,甚至去当地的道具、服装材料市场,淘一淘剧目制作的新鲜玩意儿。

  在整理这一次从奥地利运来的化装用具时,《法斯塔夫》服装监制赵宇楠发现了一个面具,用的是热塑性材料,十分先进,“用这种材料制作的面具既轻便又透气,歌剧演员戴上可以很好地呼吸,也不会影响传出来的声音效果。”

  赵宇楠回忆说,此前服装组去德国考察时,就曾发现过这种材料。由于世界各地材料市场差异很大,他们曾尝试跨境引进,同时也在国内寻找可替代材料,“现在找到一种很相似的医用材料,如果进一步研究,以后我们自己的剧目就可以用上了。”

  新闻延伸

  一份合同

  四种语言

  “联合制作和接一个外邀演出很不一样,最重要的是本土化再现,否则只能说让观众开阔了眼界,对从业人员和剧院来说,什么都没有留下。”国家大剧院剧目制作部部长韦兰芬说,如果说大剧院在头几年联合制作时,还是学习西方的剧目制作经验,现在则已进入了联合制作的第二阶段:不仅与世界知名剧院共享高端制作经验,也越来越有主导权。

  由于联合制作需多方共同投资,各家剧院所占比重各有不同。早期联合制作时,国家大剧院的投资多为双方对等平分或占“小头”,等到2015年与都灵皇家歌剧院联合制作的《参孙与达丽拉》时,国家大剧院的投资已占七成。该剧的布景、道具等均在中国制作、加工,该版本还实现了先在中国首演、再前往都灵上演,把中国制作的西方经典歌剧输送到国外。

  今年8月,国家大剧院、美国大都会歌剧院、波兰华沙国家歌剧院与巴登-巴登节日剧院四家剧院联合制作的瓦格纳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在大剧院上演。“这几家剧院都是在世界上非常有影响力的剧院,每个歌剧院都代表着各自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韦兰芬对当时签合同的场景记忆深刻,“除了要按国际惯例签一份英文的合同,其他三个国家都要求一定要用自己的语言再签一份,所以,最终那份合同上有四种语言。”方方正正的汉字的出现,彰显了中国在国际歌剧制作中的发言权。

  “这么多年联合制作下来,我们已经能够运用我们的先进设备和积累的制作经验,达到国际一流水平。”韦兰芬说。

编辑: 胡莹莹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国家大剧院:搭帮干活,不忘自立自强

国家大剧院工作人员为《法斯塔夫》装台。今年8月,国家大剧院、美国大都会歌剧院、波兰华沙国家歌剧院与巴登-巴登节日剧院四家剧院联合制作的瓦格纳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在大剧院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