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玉龙、木雕观音、后母戊鼎……这些在博物馆里才能看到的精美藏品,其背后是修复、保存、展示等众多环节的全力保障。

金属器物修复是国家博物馆传统的优势项目。张鹏宇研究生毕业后来到国博,已经干了10年的青铜修复工作,经他手修复和保护的青铜器有上百件。

“最初报考文物保护专业觉得神秘、有趣,真正工作之后感觉确实有意思。”张鹏宇说,“每一件文物都是独一无二、不可再生的,对它们进行修复让我很有成就感。”

作为艺术品背后的文物修复工作者,张鹏宇常常被外界称为“文物医生”。

“在博物馆展出的文物大多是完整而光鲜的,但文物刚出土时的状态未必如此,之后在保存过程中也可能产生各种问题。当文物‘受伤’或是‘生病’时就需要文物保护修复人员对其进行‘望闻问切’。”张鹏宇说。

在中国古代,青铜器被称做“国之重器”。随着后母戊鼎、偶方彝等重要文物的保护修复,使得金属器物修复成为国博的金字招牌。

“青铜器修复是通过清理除锈、整形、拼接、焊接(粘接)、补配、随色做旧等技术手段,使破损的青铜器恢复原貌。”张鹏宇介绍,修复一件破碎严重的青铜器,要根据碎片的厚薄、碎片表面的纹饰、碎片的弧度、断口等特征,找到碎片与碎片之间的连接关系,确定碎片的拼接顺序,将碎片一片片拼合到一起,从而重新恢复成它原来完整的器型。

其实,如同病人进医院看病一样,所有的文物在修复之前也要做个“体检”。通过对文物及相关样品的分析检测,修复师才能根据“体检报告”,制定相应的保护修复方案,专家评审通过后,才开始正式保护修复。文物保护修复过程中,也会持续检测,随时掌握文物的健康情况。

“青铜器修复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经验性修复,更多的开始应用自然科学技术,对青铜器进行系统的科学检测分析。”张鹏宇以青铜器清理除锈举例称,为实现青铜器表面锈蚀产物和附着物的清理除锈,需要在最大限度保留青铜器表面蕴含的信息基础上,通过科学分析检测后再对其进行清理除锈,用以确保对青铜器本体无害。

“文物修复是枯燥的,它需要你耐得住寂寞,坐得了冷板凳;文物修复又是有趣的,透过文物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变迁与文化的传承。”在张鹏宇看来,那些自己保护修复后的青铜器,重新鲜活起来,走出库房,走上展厅,展示在大众面前,让文物蕴含的历史文化传承下去,是他最骄傲的事,也是对他工作最大的认可和鼓励。

编辑:雷妍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