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家族”迎来新成员:近日,2021年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公布,我国的江苏省里运河—高邮灌区、江西省潦河灌区、西藏自治区萨迦古代蓄水灌溉系统全部申报成功。

  或许在此之前,你都没有听说过这三个工程,但实际上,能成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它们自然都“出身”不凡——蕴含着灿烂的历史,从千年时光里走来,至今仍发挥着作用,满载着不衰的故事。

  高邮灌区的历史,要从著名的邗沟说起。春秋时期,吴王兴建邗沟,揭开了古运河建设史的篇章,里运河肇始于春秋时期的邗沟。高邮灌区引用京杭运河的江淮水源自流灌溉,京杭大运河淮阴至瓜洲段,称为里运河。里运河是有文献记载的大运河最早开通的河段,也是持续运用时间最长的关键河段。里运河高邮段与其他地方不同,它不但是漕运的通道,也是引高邮湖水灌溉农田的关口,又是抵挡淮水的屏障。这一灌区通过闸、洞、关、坝等水工设施,实现了水在“高邮湖—里运河—高邮灌区”之间的调配,可以调节旱涝的水位平衡,同时兼顾了漕运和灌溉的功能平衡。

  起源于唐朝的潦河灌区,以灌溉为主,兼有防洪、排涝、水土保持等功能。据已有文献记载,坐落于靖安县北潦河上的蒲陂工程,兴建于唐代太和年间,距今已1100余年,是灌区内最早的灌溉水利工程;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民众在蒲陂上游约3公里修建了乌石潭陂;此外,明代地方民众在乌石潭陂上游约1公里处修建了香陂。三座陂堰水利历经多次重修,分别成为如今北潦干渠、洋河渠、解放干渠三座水利系统的前身。潦河灌区在这三座水利系统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是江西省兴建最早的多坝自流引水灌区。

  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潦河灌区形成了较多的文物遗存,如明末清初著名科学家宋应星的故里——奉新县牌楼古村,安义县千年古村群,安义县万埠镇梓源民国村,靖安县詹坊古村,靖安县雷家古村等。不过虽然历史悠久,但潦河灌区的一些理念却闪耀着现代科学智慧的光芒。比如选址,蒲陂、乌石潭陂和香陂三座陂堰依次分布于北潦河南支中上游,有利于扩大集雨面积,截水灌溉中下游农田,雨季有利于泄洪,体现出充分的合理性。三座陂堰都建在河流弯道处,水流较缓,减少了对陂坝的冲击力,有利于延长工程使用寿命,且三座陂坝位于河床坚硬之处,堰坝泥沙淤积少,保护了坝基的安全。此外,管理手段也毫不逊色,一直是“乡族合修”的形式,即由地方受益区民众联合修建管理,其间不乏乡绅捐资,属于典型的“民修”性质,使用权自创建伊始便一直属于流域区全体民众,有利于工程长久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潦河灌区又相继兴建四座灌溉工程,延续至今,灌溉农田33.6万亩,惠及人口26万人,是赣西北的重要粮仓。

  最后看看“最高”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萨迦古代蓄水灌溉系统。这一系统位于西藏日喀则,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当地土多水少,水资源非常宝贵,以蓄水池灌溉成为萨迦人民的必然选择。宋元时期开始,当地先民克服高海拔、高寒冷等困难,顺势而为,逐步在冲曲河沿线建立起蓄水灌溉系统。目前,萨迦地区约有400余口蓄水池仍然发挥着灌溉作用,灌溉着河谷平原近十万余亩的青稞产区。管理方面,当地的措本制是如今大家所熟知的“河长制”的雏形,一般由两名措本(藏语,意思是河湖管理者)协同工作,他们要经常巡视该灌溉系统,解决用水纠纷。不同水闸的开关只能由措本在场并决定,水闸开关时,所涉每户出一个代表,池闸一开,等在各自小水闸前的每户代表打开通往自己小水渠的石板或木门,实现灌溉。时至今日,萨迦古代蓄水灌溉系统仍然沿用着古代的工程形式和管理方式,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活态传承。

  目前,我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已达26项,是灌溉工程遗产类型最丰富、分布最广泛、灌溉效益最突出的国家。当然,“申遗”成功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对这些活态遗产,科学、合理、可持续地利用,是最好的保护,也是最基本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