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来,几代考古人筚路蓝缕、不懈努力,取得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展现了中华文明起源、发展脉络、灿烂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为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发挥了重要作用。”

考古,站在了聚光灯下。

从“考古盲盒”大受欢迎到“学霸”钟芳蓉高分报考考古专业再到全民关注三星堆遗址发掘……事实上,这门曾经略显高冷的学科,近年来已逐渐成为文创、影视的IP,并频频成为社会话题。

走过百年,中国现代考古学谱写的华章,或许比想象中更精彩;未来百年,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阔步前行,这门学科对我们、对家国的意义,其实比想象中更重要。

国力的上升、科技的发展,拉近的不仅是我们与浩瀚星辰的距离,更有今人与古人相隔的时光。相比于前辈们的筚路蓝缕,而今的考古人有了更为强大的支撑,也收获着更加精彩的发现——

你能否想象,透过青藏高原上的一捧淤泥,我们能一窥数万年乃至数十万年前古人类的生命信息?

你能否想象,借助载人深潜器,考古工作者已在南海波涛中下潜至深达千余米的地方,搜寻着文明印记?

你能否想象,早在七八千年前的中华大地东部沿海地区,先民们已开始适应海洋、开拓海洋,书写着绚丽的海洋文化?

……

据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批准实施7000多项考古发掘项目。二里头、石峁、良渚等遗址考古取得重要成果。水下考古稳步推进,组织实施南海、东海、黄渤海及内水重点区域水下文化遗产调查,“南海Ⅰ号”沉船考古发掘文物超过18万件套,“致远舰”“经远舰”“定远舰”等水下考古陆续开展……

说了这么多,你依然会有些疑惑:与国计民生看似毫无关系,我们为何要如此重视一个“解码”过去的工作?

是为了那些金光灿灿的金器吗?是为了那些巧夺天工的玉饰吗?是为了那些价值连城的书画吗?不,考古的意义当然不止这些。100年来,考古工作者“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远远不是为了证明我们“祖上曾经阔过”这么简单。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从“满天星斗”到“月明星稀”,中华大地上的文明长河从未断流。“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每一个民族出自本能对自身血脉与根基的追问、每一种文明对发展历程与经验的求索,正是考古人胼手胝足、栉风沐雨追寻的目标。

今天,我们因何自信?考古人的工作揭示答案。

战火、瘟疫、洪水……千百年来,种种磨难从未打垮中华民族。我们的先人,祖祖辈辈在这片热土上生生不息、繁衍壮大。他们把火热的生产生活实践镌刻成历史、积淀成文明。遍布于中华大地的历史文化遗产,便是民族延绵不绝、蓬勃发展的见证。考古人的双手拂去岁月的尘埃,揭示这些中华儿女文化自信的基石所在。

未来,我们为何需要考古?因为弄清楚“从哪里来”,才能清楚“到哪里去”。

以史为鉴,方能开创未来。从历史的纵深考量文物事业,从文明的视角观照考古工作,我们不难发现,作为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考古揭示的种种发现,见证民族走过的道路、积蓄的智慧。

我们需要考古。悠长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为我们阔步前行贡献着源源不绝的力量——这是历史的启示,是时代的要求,亦是未来的召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