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月27日消息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并使用至今,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中国文化地位的象征之一。

图为京杭大运河——北京段(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编者按:

大运河对北京城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历史上有“北京城是漂来的”说法,由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策划出版的《漂来的北京城》曾有详细的运河历史故事记载。作为沟通中国南北的交通主干,大运河向京城输送着所需的物料,可以说“没有老运河,就没有老北京”,同时,运河也孕育了沿线的众多名城古镇。今天带您走进老运河、老北京,新故事之“天安门”。

图为《京门九衢图》展示资料图(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新时代,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让历史流向未来,把文化传承融入时代脉搏。

《京门九衢图》《古运回望图》正是这样的文化工程。老北京城门有“内九外七皇城四”之说,《京门九衢图》取材于康乾盛世的北京城,以中国传统绘画“工兼写”的手法,艺术地再现了六朝古都北京二十座城门楼,展现清王朝鼎盛时期(康乾盛世)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建筑、体育、民俗等方面壮丽广阔的场景面貌。

图为《古运回望图》展示资料图(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三千里漕运风情尽收眼底,五千年华夏文明彰显其中。《古运回望图》以明代历史横切面角度展示历史,翔实的史料为基础,以东便门、通州古城为起点,曲折南下至余杭结束,艺术地再现了绵延1794公里,运河两岸沿线的航运河道管理、农业、手工业、工商业、民俗文化等繁华景象。

两部长卷以中国传统绘画的形式生动描绘了“大运河漂来了北京城”的故事,可谓一部老北京的“清明上河图”。大运河,蕴藏北京城“漂来”的秘密。让我们共同循着长卷的指引,走进老北京文明,破解文明发展中道道的密码。

天安门是明清两代北京皇城的正门

天安门,坐落在北京市的中心、故宫的南端,与天安门广场以及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人民大会堂、中国国家博物馆隔长安街相望。

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天安门篇鉴赏(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天安门是明清两代北京皇城的正门,始建于明朝永乐十五年(1417年),最初名"承天门",寓"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设计者为明代御用建筑匠师蒯祥。清朝顺治八年(1651年)更名为天安门。

天安门由城楼和城台两部分组成,有汉白玉石的须弥座,总高34.7米。天安门城楼长66米、宽37米,造型威严庄重,气势宏大。天安门城楼为中国传统的重檐歇山顶建筑,即由四个倾斜的顶面、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垂脊下端折向的一条)和两侧倾斜层面上部转折成垂直的三角形墙面组成,形成两坡和四坡屋顶的混合形式。故有"八檐九脊"之称。城楼为木结构建筑,大殿飞檐下是排列有序的斗拱和梁枋。斗拱为中国传统木构架体系中独有,是斗形木弓形横木组成的具有翘、昂、拱特点的木制构件。梁枋又分额枋、檐枋,斗拱下面是额枋,上面彩画和金龙图案,柱子之间的构件叫檐枋,会有金龙和玺图案。

图为《京门九衢图》——创作资料用图(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城楼的主体建筑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是重檐歇山式,黄琉璃瓦顶的巍峨城楼,东西面阔九楹,南北进深五间,取"九五"之数,象征皇帝的尊严。正面有36扇菱花格式的门窗。城楼内所用木材大部分是楠木,大殿内有60根直径为92厘米的红漆木柱,承受着屋顶建筑大部分重力。排列整齐,柱顶上有藻井与梁枋,绘着金龙吉祥彩画和团龙图案。正面的36扇门窗为中国传统的菱花格式,屋顶上的天花藻井画的是团龙图案,在殿厅堂纵横交错的梁枋上绘的是金龙和玺彩绘;17盏古雅的大型宫灯,最大的那盏称为主灯,有8个面,全高6米,直径2.8米,重约450公斤;其余16盏为6个面的辅灯,每个高6米,直径2.2米,重约350公斤。每盏灯上的角各有一盏伞形小灯。地面铺的全是金砖,面积约2000平方米。屋顶的正脊与垂脊上装饰着螭吻、仙人、走兽。

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天安门篇鉴赏(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下层是高13米的朱红色城台,四周环绕琉璃瓦封顶的矮墙,下部是1.59米高的雕刻精美的汉白玉须弥座台基,座上为高10多米的红色墩台,以每块重达43千克的大砖砌成。城楼基座周围有汉白玉栏杆、栏板,雕刻着莲花宝瓶图案。

城台的总面积达4800平方米,东西两侧各有一条长达百级供上下城楼用的梯道,俗称马道。还有5个拱形门洞,中间的门洞最大,高8.82米,宽5.25米,原来是只有皇帝可以进出的。

故宫的辉煌运河功不可没

提到天安门,就不得不提故宫。它是一座特殊的博物馆。故宫旧称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是明清两个朝代的皇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宫殿型建筑。据说,故宫总面积达72万多平方米,传说有殿宇宫室9999间,被称为“殿宇之海”,气魄宏伟,极为壮观。

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天安门篇鉴赏(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如此宏伟的建筑,仅靠北京本地的建筑材料显然是不够的。那么其余的砖石、木料等物,要如何运抵北京呢?那就是,顺着中国大运河“漂”来的。当然,这个“漂”是比较形象的说法,是指它们由河运而来,由大运河翰林文化策划的《漂来的北京城》一书曾有详细记载。

明成祖朱棣下令修建紫禁城,参与紫禁城工程建造的工匠多达百万。以故宫三大殿前后的御道石为例,这些石块每块长16米,宽3.17米,重量超过200吨,为运送这些巨石,动用的民工超过两万人。再说木材,那时,最初为紫禁城采伐的木材是产自西南地区崇山峻岭之间的珍贵木材——楠木。仅以故宫乾清宫为例,据老工匠估算,从地面到顶层大约用了5000立方米左右的木料,一座宫殿所用材料数目就如此惊人,更不用说整个故宫的宫殿所需的木材了。修筑紫禁城所耗费的砖石数量同样巨大。据统计,整个工程仅用砖便多达8000万块,其中许多砖块来自山东临清。而铺就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大殿地面的金砖产自苏州,是经历了繁琐的烧制工艺后制成的。

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天安门篇鉴赏(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由此可见,建造紫禁城很多材料堪称集合“全国之最”。且不说别的,登上太和殿,看到的盘龙柱都十分高大,其重量可想而知。数量众多的砖石、庞然大物一般的楠木,如果走陆路,运输工作何其繁琐。

所以古代中国人民用智慧完美的解决了这个问题,明朝时候运输紫禁城的工程材料,京杭大运河发挥了很大作用,比如来自云贵等地的巨大木材,砍伐之后通过当地河道转入长江,再漂至运河,最终抵达通州码头,再运到建筑现场。有趣的是,那些巨大的木头在河水里漂了一路,抵达北京的时候由于长时间浸泡,木材本身所含的树胶已经被冲洗掉了,一举两得。在此基础上,再加上其他一些辅助手段,最终将那些巨大的石块等顺利运到建筑现场。

图为现今故宫博物院资料图(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600多年前,就是借助京杭大运河使那些数量众多、体型巨大的材料被顺利运到北京,最终在工匠的巧手之下变成一座庞大的宫殿建筑群,至今仍然受到世界瞩目。

现今依然是国家重大庆典活动的举办地

天安门在明、清两朝是皇帝颁发诏令之地,称为"金凤颁诏"。遇有新皇帝登基、大婚等重大庆典活动和皇帝父母进宫,都要启用天安门。只有每年祭天、祭地、祭五谷时,才由此门出入。此外,皇帝大婚、将领出征时祭旗、御驾亲征时祭路、刑部秋审等重大仪式也都在此举行。同时,还是"金殿传胪"的场所。

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天安门篇鉴赏(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天安门城楼外观稳健持重,又不失美丽的曲线,是古代建筑中不可多得的佳作。其结构布局巧妙、建筑工艺精湛,凝聚了中国上千年来劳动人民的智慧和伟大创造,集中体现了他们高超的建筑水平和艺术表现力。它不仅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史上辉煌的杰作,也是中华文明悠久历史的象征。

1949年8月,第一届北平市(后更名北京市)各界代表会议一致决定:整修天安门和天安门广场。当时的北平市(后更名北京市)政府动员全市人民对市区进行一次彻底的大清理,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中国诞生。

图为现今天安门资料图(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后来,天安门早已经成为现代中国的象征,并被设计入国徽。天安门以其500多年厚重的历史内涵,高度浓缩的中华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成为了世界和中国各族人民向往的地方。“没有老运河,就没有老北京。”想探寻了解老运河、老北京、新故事,请您继续关注我们下期的精彩内容。

《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天安门篇鉴赏:

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天安门篇鉴赏(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天安门篇鉴赏(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天安门篇鉴赏(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编者介绍

(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谷建华,北京市政协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委员,北京市通州区政协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政协委员。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董事长、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馆长、东方剑桥翰林华馨教育集团董事、中国网大运河频道原主编。

编辑:秦立玲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