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月6日消息 《千里访古运》是一本纪实类的文化著作。作者对大运河沿途的考察调研,对人情风土的描写,再现了大运河的风貌。

作者撰写该书源于她初见国画长卷《京门九衢图》。该长卷对老北京历史文化的记载之详细,工程之浩大,深深感动了她。之后,她参与《古运回望图》的创作。值得一提的是,这两部长卷是在费孝通、翰林文化开发中心组织制作完成。

如果说《古运回望图》是用国画描绘古运河全貌,那《千里访古运》则是用笔来描述大运河的沧桑历史。此处对《千里访古运》进行连载,以飨读者。本期继续跟随作者走进杭州。

(《古运回望图》杭州段运河,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永乐十五年(1417年),始高漕运总兵官“掌漕运河道之事”,河道由漕总兼任。成化七年(1471年)始高总理河道,驻地济宁,与总漕运平行。总河专管主持黄运修治,总漕专理漕政,河道与漕司遂分成两个系统,成为常设。

总理河道一职为朝廷派出官员,常以侍郎、尚书衔领其职,武职业系统都督或侯、伯也曾任该职。总河以下按运河道各段设有分司,分司一职多由工部都水司官员派遣,以工部郎中或主事任职。成化七年(1471),运河分为三段管理:通州至德州为北段,德州至沛县为中段,沛县至仪真瓜洲为南段。三段分司,分治运道洪闸事宜。成化十三年,改为二段分理,以济宁为界,南北分治,各设工部都水郎中一员司理,并赐以玺书,假以事权,兼理河道驿传、捕盗、夫役之事。万历时又分为四段,各设郎中主持管理。其中,通惠河段驻通州,北河段驻地张秋,中河段驻地吕梁,南河段驻地高邮。各段下设分事,设主事管理。如北河段先后设有临清分司、宁阳分司、济宁分司、南旺分司、沽头分司及夏镇分司。其重要工程地段,也设有主事。各运河段郎中着重考核、稽查、调动及禁约运河官吏,而各分司主事则主要管理运道工程设施,如闸、坝、洪等。

(专家学者参观《古运回望图》,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除朝廷统一派出的官司机构外,运河沿线各省也分派地方官吏参与管理河道之事。在省级有按察司副使一人专管河道,称“监司”。权限统辖同郎中;在沿途州、县级,也设管河通判、同知及其他佐贰官吏等。

在明代,虽然运河管理机构设置变迁频繁,但由朝廷派出的总河——都水司——分司机构系统,与地方官府派出的监司——丞卒机构系统却始终未变。这种河道管理的双重官司体系一直沿袭到清朝。

除了管理运河的机构专设一些官吏外,另有许多管理夫役。在河道上具体从事管理的差役,也称为夫役。夫役编为甲,每甲十人左右,内设小甲一人,十小甲为一总甲,内设总甲九人。根据不同工种,夫役可分为闸夫、溜夫、坝夫、浅夫、泉夫、湖夫、塘夫等差役。闸夫,是管闸开闭的;溜夫,是挽船上下的;坝夫,是用车挽船过坝的;浅夫,是巡视堤岸、树木的,招呼运船,不让其从浅水中行驶以免搁浅,同时也禁捕盗贼;泉夫,是挖泉的;湖夫,是守湖的;塘夫,是守塘的。另外还有捞沙夫、挑港夫等临时征用的差役。

《漕河图志》言:明中期,从通州至仪真的瓜州运河段,由国家额定的夫役人数共计47004个。遇到“计工量大”时,临时差派的夫役远远超过这个数目!

(《古运回望图》创作采风图片,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以上所述,是讲京杭运河的管理机构和管理者及劳工,那么这些机构这些人,平时具体怎么管理运河的呢?除了一些“法制”性的管理,还包括对运河具体工程的管理。

1、闸坝管理

运河上的闸坝,由于功用不同,管理的方式和管理制度也不同。拦河修筑的闸坝,多用于节制水量,调节航深,而调节水量,或引或汇的闸坝、水门,则多为侧向建筑,并与湖、塘或天然河道相能。前一类的闸坝直接关系船只的通航,管理方面有严格的启闭制度与维修制度。

2、河道管理

河道管理主要是河道疏浚与堤防维修。有定期维修和常规管理之分,定期维修又分岁修和大修。河道的常规管理主要是浅铺管理和堤防修守。浅铺管理可分捞浅和起驳两类。捞浅是局部河段所进行的不断流的疏浚工程。

(《古运回望图》创作采风图片,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3、水源管理

京杭运河南北相距三千余里,其间南北不同地域的降雨量差异甚大,地域地势的不同,以及枯丰水量的年际不均,造成运河必须依靠沿线湖泊、泉源及陂塘供应水源,调节水量,以维持通航。自南而北的运河各段济运水源工程为:

A、杭州至无锡运段,水源由太湖补给,水量丰沛;

B、常州至镇江段,由练湖补水,也靠长江潮入运河接济;

C、仪、瓜至扬州段,由扬州诸塘补水调蓄,另有仪真和瓜洲闸坝蓄纳江潮接济;

D、扬州至淮安段,由邵伯、高邮、宝应诸湖补水调蓄,另有淮水济运;

E、会通河段,则南旺、昭阳、微山湖补水调蓄,主要水源为汶、洮、泗诸河,汇集鲁中南西麓诸泉,水量丰枯不均,为运河全线水源最紧张运段;

F、临清至天津段,由卫、漳两河济运。

其实以上只是总体上介绍了明朝对运河的管理,但当时有个细节不得不说——永乐时,会通河开通后,南粮北运所经由的水道,常命名为漕河。“漕河”一词,明人常指自仪真、扬州至北京或通州的运河。仪真、扬州以南的人工河则被称为“转运河”或“折漕”。到了成化初年,才用“运河”命名漕河,于是浙漕也被称为“江南运河”。

明代对漕河的管理是这样的:河道工程有总理河道,下分段有工部郎中等职。但只是管从通州到扬州的这段范围——即最初有朝关于“漕河”定义的那段。到了隆庆、万历期间,总河才开始兼管江南运河,即管“浙漕”这段;在此之前,江南运河常常由地方地行管理。明中叶以后,泛称漕河或运河,已包括江南运河在内。

(《古运回望图》创作采风图片,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后记

正是那两次充满苦累、也充满欢乐和感动的采风,让我更深、更全面地了解了京杭大运河的历史和现在,从而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历时一年笔耕,终完成了这部作品。

我非学者,也非著名大作家。写运河,与其说是用文字遣词造句,莫如讲我是用心在讲运河的沧桑沉浮,只为表达一种感动:世界上还有哪条人工河带给一个民族如此丰厚的文化惠泽和历史馈赠?说没有运河,便没有漂来的北京城、便没有两岸诸多城镇的繁荣、便没有郑和下西洋、便没有周边国家的礼尚往来,真的一点都不为过!因为是基于感性基调上的理性创作,所以我的这部作品,在专家们看来可能有些浅薄,在文人看来可能又有些过矜持;什么人才可能喜欢我这部作品呢?应该是关心、关注大运河的人。无论是采风,还是创作,大运河在我意念里始终很灵性。我觉得我的采风实际上该叫作访问,整个采风的过程,即是我和千古运河的一种心灵对话;我觉得我的这部作品与其说是在讲运河,不如说是我对一个历史伟人的专访。总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此作品,没功劳,有苦劳;没矫情,只真情。

《古运回望图》编者介绍

(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邮驿文化·主题邮票展览馆创始人谷建华,北京市政协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委员,北京市通州区政协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委员,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董事长,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馆长,中国网运河频道原主编。

《千里访古运》作者介绍:

马王,名字源于父母姓氏,自幼生长于老北京皇城根下的女作家,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精粹,学养深厚,气韵独特。她的小说,刻意求新,细腻深挚,优雅醇美,语言明丽而含蓄,流畅而有余韵,颇具特色,擅长纪实类题材。

(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古运回望图》简介

该图以大运河鼎盛时期的明代中兴时期为历史背景,以反映大运河上下督运盛况为主线,以精心刻画沿线著名人文景观、民风民俗为描写对象。全卷长210米,宽0.83米,以中国画兼工带写的方法创作,浅绛小青绿,从北京皇城、通州八里桥、燃灯塔及张家湾码头开始,经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至余杭结束。全卷以大量翔实的历史资料为依据,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市井、民风、民俗、建筑、商业、贸易、环境、风景名胜等多侧面描绘六百年前祖国大动脉的繁荣景象和明代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百业兴旺、万国来朝的盛况。以生动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为题材,着力刻画当时南北漕运的全过程,构筑典型场景及人间百态,突出当时的船文化、制造业、工商业、服饰特色及南北贸易,描绘运河两岸的壮丽风光。整个画面设25个段落,共涉及风景名胜100余处,南北贯通,起伏跌宕,风情各异,美景连珠。各类船只千余艘,官、宦、士、农、工、商、纤夫、船夫、搬运工,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各类人物数万人。长卷情景交融、天人合一、自然成趣、艺术精湛,堪称一件“一条运河贯穿南北,半壁河山尽收画卷”的长篇巨作。

编辑:秦立玲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208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