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8月30日消息 运河,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推进了人类进步、繁荣与交流。

2011年初,随着“运河申遗”工作的推进,有关京杭大运河的保护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翰林大运河集团所属的北京市通州区骑游协会倡议发起“沿《古运回望图》骑游京杭大运河”活动,让人们加深了对京杭大运河文化及沿岸风土民情的了解。此举得到了骑游爱好者的广泛认同和积极响应,来自9个城市的33名骑游者组成运河骑游队历经28个昼夜,胜利抵达杭州。继后,在各级学者、专家、大师的大力支持下翰林大运河集团成功制作了《重游运河图》,为进一步弘扬“运河文化”,助推“运河申遗”,起到了积极推进作用。

2011年的运河之旅已经永远地凝固为历史,骑游路线示意图上的六十六枚沿途印章、三十五座城市记录着京杭骑游之旅每一个难忘的时刻!今天让我们随着运河骑游队一起走进—镇江。

(《重游运河图》部分节选,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古运回望图》镇江段,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骑游队从通州运河文化广场出发,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镇江,古称京口、润州、南徐,地处中国华东地区、江苏南部,西衔南京、南靠常州、北邻扬州,是华东地区重要的交通中枢,是长江与京杭大运河唯一交汇枢纽。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长江三角洲重要的港口、风景旅游城市。

镇江是国务院第二批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极其丰厚的文化积淀,扼南北要冲,得山水之胜,钟灵毓秀,代不乏才。历代文人墨客纷来寻幽探胜,寄情抒怀,耕耘风雅,播种斯文。其中有李白、杜牧、范仲淹、王安石、苏轼、陆游、辛弃疾等才士名贤。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辛弃疾的“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等成为千古绝唱,流风遗韵,至今袅袅不绝。李白的“丹阳北固是吴关,画出楼台云水间”;杜牧的“青苔寺里无马迹,绿水桥边多酒楼”;范仲淹的“山分江色破,潮带海声来”;沈括的“楼台两岸水相连,江北江南镜里天”;萨都剌的“野人一过竹林寺,无数竹林生白烟”;冷士嵋的“槛外晴川甘露寺,窗前秋水玉圌峰”,是一幅幅活色生香的有声画、无声诗。

(镇江名胜古迹——金山寺,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镇江的风景名胜无处不体现着自然与人文、山水与文化的交流与融洽。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金山之雄,焦山之秀,北固之险,南山之幽”,尤以“江、山、寺、洞、泉、林”景观俱全而著称,形成了优良的风景名胜体系。先人造就了金山“寺裹山”、焦山“山裹寺”和北固山“寺冠山”的精妙特色,堪称江南建筑艺术瑰宝。

镇江市自古是军事要地,又是山水名城,因而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的历史掌故尤为丰富。刘备甘露寺招亲、宋江智取润州城(镇江曾名润州)、韩世忠大败金兀术、梁红玉击鼓战金山等历史传奇也是妇孺皆知,流芳百世。镇江的金山被称为“神话山”,有家喻户晓的白娘子斗法海“水漫金山寺”的神话传说。《西游记》中,唐僧玄奘(江流儿)正是漂流至镇江,蒙金山寺方丈施救收留并抚育成人的。

滔滔东去的长江,渺远幽深的大运河,萋萋的芳草,潺潺的流水,远古的足音,如歌的天籁……总之,当人们漫步在这座城市山林的时候,随处可觅那千古流芳的缠绵,随时能够感受到怡人的温馨和浪漫。

(镇江名胜古迹——焦山,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京口连冈三面而大江横陈,江旁极目千里,其势大略如虎之出穴”寥寥数语便形象地道出了镇江雄峻显要的军事地位。自秦汉起直到建国前,镇江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譬如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的赤壁之战,其发生地便是镇江;南宋韩世忠率八千精锐困十万金兵于黄天荡,杀得金兵丢盔卸甲仓皇北窜;元蒙灭宋那场具有决定意义的水战,两军水师即会猎于镇江江面;太平天国定都后更在这“东南锁钥”与清军鏖战长达十二年之久;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脱手斩得小楼兰”的韦岗伏击战,奏响了江南抗战的首曲凯歌;渡江战役中,人民解放军果断地向妄图阻碍中国革命进程的英军“紫石英”号发起炮击,终结了大英帝国在华的炮舰政策。诸如此类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在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上都留下可圈可点的记录。

(《重游运河图》部分节选,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大运河的波涛里,既见证着文明的兴衰更替,也激荡着历史的起伏跌宕。镇江地处长江与京杭大运河的交汇处,是京杭运河江南段的源头和连接南北段的枢纽。沿京杭运河南下,经常州、无锡、苏州可达杭嘉湖平原;北上则通扬州、淮安,至山东、河北等省。自古以来镇江就是大江南北舟楫往来之要冲,也是交通运输集散中转的重地,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水运发达,有“九省通衢”“漕运咽喉”之称。

(京杭大运河镇江段,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破天子气”的断岗之举,使丹徒水道通过凿断的京岘山长冈,直接北入长江,这一举动成就了镇江江南运河最重要口门的地位;公元604年,隋炀帝即位不久,着手开展规模宏大的水利工程——开凿大运河。大运河的疏浚,让镇江出现在这条古代高速路的节点上,纵贯东西的长江与沟通南北的大运河在这里十字交汇,形成长江中下游的“黄金十字水道”,自此,“南北渡者皆以京口为通津”,镇江河段成为与江北运河对接的主航道,镇江“京口闸”,就是唐宋时运河上赫赫有名的“江南第一闸”;唐“安史之乱”后,南粮北运逐渐成为定制,史称漕运。而镇江是这条水运线上的重要中转口岸,其中著名古渡口之一便是西津渡,这也是历代封建王朝运输生命线上的“咽喉之地”。

京杭大运河自西北向东南斜贯镇江,境内全长42.74公里。原河道自镇江京口南下,蜿蜒向东经南门宝塔湾、丁卯桥、丹徒镇、谏壁越河,向南穿越丹徒辛丰镇,沿练湖东侧,绕丹阳西门、南门至城东七里桥,依陵口、吕城镇至常州武进止,河道浅窄多弯。往昔舟楫如林,两岸行栈林立,如今,水系清宛流转,草木别致芬芳,是长江下游重要的水陆枢纽和物资集散中心。常年有苏、鲁、皖、沪、浙、赣、湘、鄂、川等13个省、市的船舶在镇江段运河上航运,年货运量达1亿吨,相当于沪宁铁路单线货运量的4倍,是京杭运河上运量最大、密度最高的河段之一,它作为江苏省的经济发展轴,在区域经济建设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走进新时代的镇江,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镇江有着3000多年文字记载的历史,长江与京杭大运河在这里激情拥抱,造就了江南漕运的“十字黄金水道”。在镇江“一水横陈,连冈三面”的山水文化中,大运河独擅一面,举足轻重,以其特有的镇定与从容,无声影响着流域百姓的生活方式,塑造出流经之地的文化性格。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之于镇江,大运河见证了这座城市千百年的荣辱兴衰,在社会、经济、文化、军事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镇江城传世的记忆。近年来,镇江顺应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潮流,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内涵,统筹推动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生态修复和航运提升、文化旅游和新兴产业融合发展,充分激发大运河活态遗产的生命力,为镇江再造一张“高品位、高颜值、高效益”的城市文化旅游名片打下坚实基础。

(《重游运河图》部分节选,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骑游队抵达杭州运河广场,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编者介绍

(谷建华,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谷建华,北京市政协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委员,北京市通州区政协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政协委员。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董事长、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馆长、东方剑桥瀚林华馨教育集团董事、中国网大运河频道原主编。

为续接千年历史文脉,传承五千年厚重文化,自1997年始,谷建华先后组织创作了《迎香港回归百米长卷》《迎澳门回归书画百米长卷》《北京2008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申办报告百米书法长卷》《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50周年》《纪念老舍先生百年诞辰》《京门九衢图》《古运回望图》及《重游运河图》等八项浩大的文化工程。因其曾对京杭大运河文化作出突出贡献,新华通讯社授予其“运河之子”的荣誉称号。《古运回望图》长卷是明代中兴时期历史横切面的真实写照,以详实的历史资料为基础,生动再现了明代京杭大运河两岸绵延约1800公里的航运、河道管理、农业、手工业、工商业、民俗等繁华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