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运河,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推进了人类进步、繁荣与交流。

  2011年初随着“运河申遗”工作的推进,有关京杭大运河的保护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翰林大运河集团所属的北京市通州区骑游协会倡议发起“沿《古运回望图》骑游京杭大运河”活动,让人们加深了对京杭大运河文化及沿岸风土民情的了解,畅想着大运河的未来!此举得到了骑游爱好者的广泛认同和积极响应,来自9个城市的33名骑游者组成运河骑游队历经28个昼夜,胜利抵达杭州。继后,在各级领导、学者、专家、大师的大力支持下翰林大运河集团成功制作了《重游运河图》,为进一步弘扬“运河文化”,助推“运河申遗”,起到了积极推进作用。

  2011年的运河之旅已经永远地凝固为历史,骑游路线示意图上的六十六枚沿途印章、三十五座城市记录着京杭骑游之旅每一个难忘的时刻!今天让我们随着运河骑游队一起走进彭城—徐州。

  《重游运河图》部分节选  

  (《古运回望图》徐州段)

  徐州篇:

  (骑游队从通州运河文化广场出发)

  “徐州”古称彭城,是汉族文化中的九州之一。海、岱及淮惟徐州。相传大禹治水时,把天下分为九州,徐州为夏商时期九州之一。古人将中国划分为九个区域,即所谓的“九州”。《帝王经世图谱》中绘制的禹贡九州山川之图。根据《尚书·禹贡》的记载,九州分别是:冀州、豫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徐州地处华北平原东南部、江苏省西北部,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陇海铁路、京沪铁路两大干线在此交汇,素有“五省通衢"之称。  

  徐州-彭祖楼

  彭祖楼

  彭祖楼位于徐州城东北隅,淮海文博园中。彭祖楼又叫彭祖祠或彭祖庙,是为了纪念彭祖而修建。北魏时徐州刺史元延明将它迁建于城垣东北角上。此楼恰好在汴泗之交汇处。

  彭祖楼由来:相传彭祖年轻时,有一白衣仙人“麻姑”经常现于黄河岸边,彭祖倾慕其风采,常流连于河岸,希望经常能与其邂逅,麻姑感其诚心,为了渡化有缘人,为其献上一个寿桃,然后踏渡黄河飘然而去,彭祖吃了寿桃之后,历时数代而长寿不老,后来彭祖在他邂逅麻姑的地方建了一个“彭祖楼”,经常登高望远,希望能再次见到麻姑。

  徐州-彭祖园

  彭祖园

  园林位于徐州市南郊马棚山,占地520亩,西与云龙山相连,南与小泰山、凤凰山相望,其地形犹如天地间一把养生的太师椅。如此这般依山傍水,山水相连的大型园林,就是4000多年前彭祖修炼养生的风水宝地-彭祖园。

  彭祖园原为果园,1976年筹建时称南郊公园。因徐州古称大彭氏国,又有彭祖这位精通导引、善烹饪的长寿长者,故在1984年扩建时易名彭园,以象征徐州的悠久历史和古远的文明。

  彭祖园是江苏省一级园林,园林南北狭长,中部包容了福山、寿山两座山头,呈现出中部高四周低的地形特点,福寿山西麓有神话般迷人的不老湖,整个园区山环水绕,景色秀丽。形成春赏樱花,夏看飞云悬瀑,秋观红叶,冬季踏雪赏梅的园林景观。是彭祖文化的发源地和集萃地,拥有众多的彭祖文化遗迹和景观。  

  烙馍卷馓子

  传统美食

  烙馍

  烙馍 (luǒ mō)是徐州方言的发音,其他地区称之为单饼或薄饼。烙馍作为一种徐州特有的面食,相传起源于楚汉相争时期。北宋时徐州抗金英雄赵立聚集群众抗金时,地方百姓特制烙馍并卷上酥香而松脆的馓子,送与抗金英雄吃。故烙馍品种流传至今,历代不衰。在徐州地方曾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圆圆小饼径尺长,根根馓条黄脆香。外软里酥饼卷馓,送与抗金英雄尝。”清代顺治年间,方文“客居彭门”时,在其《北道行》中这样写到徐州的烙馍:“白面调水烙为饼,黄黍杂豆炊作粥。北方最少是粳米,南人只得随风俗。”从这可以看出,烙馍这种民间的面点食品不但历史悠久,并且久有名气。

  

  天下第一羹-雉羹

  天下第一羹

  雉羹是(饣它)汤的前身,可谓中华民族最早的汤羹。早在4300多年以前,中国烹饪的先师——彭铿,曾用野鸡配麦糁制作的雉羹献给尧帝,得到尧的赏识。屈原《天问篇》:“彭铿斟雉帝何飨,受寿永多夫何之长。”记述了彭祖善作雉羹受宠于尧帝,封邑于大彭氏国(今徐州市)。彭祖是以野鸡、稷米煮成羹,和以盐、梅,为中国最早烹与调的结合,这是中国古就留名的第一个菜,故号称“天下第一羹。”

  清乾隆帝南巡至徐州品尝此羹后,相传曾和纪晓岚对句,乾隆帝曰:“朕有上联“奚乌鸡鸹羹传世”。纪晓岚对曰:“竹钱盐梅铿调鼎”。光绪年间,徐州西外有一专营雉糁饭店,每日顾客盈门。当时书法界名人苗聚五曾题联:“汪家羹汤飘香,彭祖鸡羹传世。”横匾是“玉记糁锅”。至今雉羹仍为徐州人民所喜爱。

  东坡回赠肉

  回赠肉

  东坡回赠肉为苏东坡任徐州时所创。据史料记载:公元1077年的宋神宗熙宁十年四月苏轼任徐州知州。在刚上任不到四月的苏东坡,当年正碰上黄河决口,洪水顺泗水直奔徐州城下,接连天降暴雨,水位猛涨,眼看城池和黎民百姓处在非常危急之中。身为徐州父母官的苏轼,不顾个人安危,身先士卒,亲荷畚锸,率领禁军武卫营,和全城百姓抗洪筑堤保城。经过七十多个昼夜的艰苦奋战,终于保住了徐州城和黎民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

  抗洪胜利后,城里百姓为了感谢这位与民朝夕相处、甘苦与共的“父母官”,纷纷杀猪宰羊,担酒牵羊,敲锣打鼓地送到知州衙门,赠给东坡先生,以表心意。而“廉洁”的苏东坡并不拒绝,一一如数收下,并亲自指点厨师把这些送来的猪、羊肉,分别改刀烹制成熟,回赠给参加抗洪的黎民百姓。故后人称之为“东坡回赠肉”。

  《重游运河图》部分节选

  民俗文化

  徐州柳琴戏

  柳琴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称拉魂腔、拉后腔、拉呼腔等。柳琴戏因用柳叶琴伴奏,也称“柳琴书”,柳琴戏形成于清代中叶以后,主要分布在山东、江苏、安徽、河南四省接壤交界地区。1953年,在徐州市柳琴剧团建团前夕,经有关领导和专家共同研究,决定根据其柳叶状的伴奏乐器,把它改称为柳琴戏。1954年,在上海举行的华东区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期间,与会的专家学者一致认可了这一名称,正式把它定名为柳琴戏。

  柳琴戏

  邳州纸塑狮子头

  传统民俗认为舞狮可以驱邪辟鬼。故此每逢喜庆节日,例如新张庆典、迎春赛会等,都喜欢敲锣打鼓,舞狮助庆。邳州纸塑狮子头是江苏邳州传统狮子舞的狮子头面具,是一个集雕塑、裱糊、扎制、绘画于一体综合造型的民俗工艺品。邳州纸塑狮子头历史悠久,世代相传,有500多年历史,据有关史料记载,狮子头面具根据舞蹈套路、动作编排的要求,有大小造型之分。2007年3月,邳州纸塑狮子头入选江苏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邳州纸塑狮子头

  城市新格局

  为加快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经徐州市政府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多轮研究论证,聚力“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使命担当,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中心城市综合承载力、辐射带动力,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重游运河图》部分节选

  (骑游队抵达杭州运河广场)

  编者介绍

  

  谷建华,北京市政协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委员,北京市通州区政协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政协委员。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董事长、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馆长、东方剑桥瀚林华馨教育集团董事、中国网大运河频道原主编。

  为续接千年历史文脉,传承五千年厚重文化,自1997年始,谷建华先后组织创作了《迎香港回归百米长卷》、《迎澳门回归书画百米长卷》、《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50周年》、《纪念老舍先生百年诞辰》《京门九衢图》、《古运回望图》及《重游运河图》等七项浩大的文化工程。因其曾对京杭大运河文化作出突出贡献,新华通讯社授予其“运河之子”的荣誉称号。《古运回望图》长卷是明代中兴时期历史横切面的真实写照,以详实的历史资料为基础,生动的再现了明代京杭大运河两岸绵延约1800公里的航运、河道管理、农业、手工业、工商业、民俗等繁华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