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运河,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推进了人类进步、繁荣与交流。

  2011年初随着“运河申遗”工作的推进,有关京杭大运河的保护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翰林大运河集团所属的北京市通州区骑游协会倡议发起“沿《古运回望图》骑游京杭大运河”活动,让人们加深了对京杭大运河文化及沿岸风土民情的了解,畅想着大运河的未来!此举得到了骑游爱好者的广泛认同和积极响应,来自9个城市的33名骑游者组成运河骑游队历经28个昼夜,胜利抵达杭州。继后,在各级领导、学者、专家、大师的大力支持下翰林大运河集团成功制作了《重游运河图》,为进一步弘扬“运河文化”,助推“运河申遗”,起到了积极推进作用。

  2011年的运河之旅已经永远地凝固为历史,骑游路线示意图上的六十六枚沿途印章、三十五座城市记录着京杭骑游之旅每一个难忘的时刻!今天让我们随着运河骑游队一起走进—东平。

《重游运河图》部分节选

(《古运回望图》东平段)

(骑游队从通州运河文化广场出发)

  东平位于山东省西南部,隶属于山东省泰安市,位于鲁西南,西临黄河,东望泰山,是国家与省“一区一圈一带”(中原经济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鲁西经济隆起带)三大战略叠加区,是全国闻名的核桃之乡、大蒜之乡、鱼米之乡、美食之乡。

(东平)

  东平历史悠久,拥有悠久而灿烂的历史文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有4000多年,一直是我国北方重镇和地域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境内黄河、大运河、大汶河三河交汇,大汶口文化、宗教文化、名人文化、渔家文化、民俗文化等相互交融,“运河之心”戴村坝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东平地处黄河、京杭大运河、大汶河交汇处,是水浒文化的发祥地,曾涌现出钟离春、安道一、程咬金、罗贯中等一批历史名人,父子双状元、双知府、十八进士更是传为美谈。千百年来,一代代东平人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高度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经济文明,使东平成为华夏大地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大运河文化

  大运河东平段,沿线闸坝、渡口及周边文化遗迹89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13处,市级24处,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特别是东平湖、戴村坝、古州城,对于研究京杭大运河文化遗产,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东平湖是东平湖是山东省第二大淡水湖,是黄河下游唯一重要蓄滞洪区、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和京杭运河复航重要枢纽,也是八百里水泊唯一遗存水域,为“美丽中国”十佳旅游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元末明初建有安山闸、戴庙闸,蓄水济运,是大运河的水柜,起着调节运河水量的作用,常年积水面积209平方公里,蕴涵着丰富的运河文化和水浒文化。湖三面环山,有小洞庭之称。沿湖文化遗迹众多,有宋江聚义山寨、宋江碑、晁盖墓、阮氏三雄故里、黄泥岗、聚义岛、七星亭等,印证着水浒历史故事。现如今是南水北调工程重要水柜之一,南水途径江苏、山东、河北三省,经过十三级提水,到达东平湖,由此向北输水,实现自流。

(东平大运河公园)

  戴村坝是京杭大运河的心脏工程,被中国大运河申遗考查组称为“中国第一坝”。是我国著名的古代水利枢纽工程。始建于明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主要是拦蓄大汶河水,使趋南旺,三分南注,七分北流,以济运道,其功能等同于人的“心脏”,故把戴村坝誉为“运河之心”。由于戴村坝的作用,保障了明清两代漕运畅通,对我国南北经济交流、文化融合、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毛主席曾赞扬:“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工程”。 戴村坝景区是东平依托戴村坝,充分发挥大汶河、大清河、汇河等水资源优势,策划的以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为主的景区,也是全县“双线串珠”的东起点。该项目主要划分为“三区一园一带”,即水工文化体验和水上游乐区、生态农业观光区、休闲娱乐区、湿地公园和汇河景观带,各功能区由滨河大道连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重游运河图》部分节选

(州城古城)

  州城是运河畔的千年古城。自宋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立城,是北宋、金代郓州和东平府的治所,是山东境内两大政治、贸易中心之一,元、明、清运河畔的货物集散地,文化繁荣,历史上曾建制府、路、州。有安山闸、戴庙闸等闸坝和码头多处,存有宋代以来的衙署、父子状元府、元报恩禅寺、明清真寺等许多古迹和民间音乐、舞蹈、戏曲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里地处古济水、汶水和运河交汇的地区,是历史上南北水路的咽喉,北通燕赵、南控江淮,风物繁华,商贾云集。州城人杰地灵,这里曾孕育过“建安七子”之一刘祯,父子状元梁颢、梁固,戏曲家高文秀等一代名士;萃集过司马光、辛弃疾、文天祥、元好问、王士祯等杰士英才。州城是老革命根据地,曾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做出过重要贡献。

  “鼓响一棒,斗发陈财五百年。坛前神位,惊天所贵。”这是东平湖渔民每年敬河神时必唱的一段唱词。这种源于唐朝贞观年间,流传在东平湖渔民当中的民间小调叫做“端鼓腔”。2010年6月,“端鼓腔”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鼓腔演出)

  在东平县西北方向,离东平县城大约40华里的老湖镇老湖村,被认为是“端鼓腔”的发源地。“端鼓腔”是流传于东平湖渔民生产生活中的一种杂戏,它的伴奏乐器是一面或几面像芭蕉扇形状的单面羊皮鼓,表演者将鼓端在手中,边击鼓边演唱。有渔民的地方就有“端鼓腔”,几百年来,老湖村不少村民迁徙到了其他地方,与他们一同迁徙的,还有那经久传唱的“端鼓腔”。

  现在最大的问题是缺乏继承人,附近的年轻人失去了对‘端鼓腔’的兴趣。老湖村的年轻人要么外出求学,要么出去工作。村里已经很久没有人学唱“端鼓腔”了,没有继承人就面临失传。现在村里已经很少有人会做羊皮鼓了。东平正不断地想办法抢救保护这一文化遗产,传统节日都会组织‘端鼓腔’演出。

(休闲度假乐园--东平)

  随着济菏高速公路的贯通、京杭大运河东平段的复航,东平的区位优势将更加凸显,东平的文化旅游将更加璀璨。

 

《重游运河图》部分节选

 

(骑游队抵达杭州运河广场)

  编者介绍

  谷建华,北京市政协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委员,北京市通州区政协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政协委员。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董事长、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馆长、东方剑桥瀚林华馨教育集团董事、中国网大运河频道原主编。

  为续接千年历史文脉,传承五千年厚重文化,自1997年始,谷建华先后组织创作了《迎香港回归百米长卷》、《迎澳门回归书画百米长卷》、《北京2008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申办报告百米书法长卷》、《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50周年》、《纪念老舍先生百年诞辰》《京门九衢图》、《古运回望图》及《重游运河图》等八项浩大的文化工程。因其曾对京杭大运河文化作出突出贡献,新华通讯社授予其“运河之子”的荣誉称号。《古运回望图》长卷是明代中兴时期历史横切面的真实写照,以详实的历史资料为基础,生动的再现了明代京杭大运河两岸绵延约1800公里的航运、河道管理、农业、手工业、工商业、民俗等繁华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