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运河,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推进了人类进步、繁荣与交流。

  2011年初,随着“运河申遗”工作的推进,有关京杭大运河的保护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翰林大运河集团所属的北京市通州区骑游协会倡议发起“沿《古运回望图》骑游京杭大运河”活动,加深了人们对京杭大运河文化及沿岸风土民情的了解,畅想着大运河的未来!此举得到了骑游爱好者的广泛认同和积极响应,来自9个城市的33名骑游者组成运河骑游队历经28个昼夜,胜利抵达杭州。继后,在各级领导、学者、专家、大师的大力支持下,翰林大运河集团成功制作了《重游运河图》,为进一步弘扬“运河文化”,助推“运河申遗”,起到了积极推进作用。

  2011年的运河之旅已经永远地凝固为历史,骑游路线示意图上的六十六枚沿途印章、三十五座城市记录着京杭骑游之旅每一个难忘的时刻!今天让我们随着运河骑游队一起走进北国鱼米之乡—天津。

《重游运河图》部分节选

(骑游队从通州运河文化广场出发)

  天津篇

  天津地处太平洋西岸,华北平原东北部,海河流域下游,是海河五大支流南运河、子牙河、大清河、永定河、北运河的汇合处和入海口,水产富足,早在清代乾隆年间,就有“十里鱼盐新泽国,二分烟月小扬州”的美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让天津成为名副其实的北国鱼米之乡,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沿海开放城市,素有" 渤海明珠"之称。

《重游运河图》部分节选

(天津之眼)

  天津地区的形成始于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唐中叶以后,天津成为南方粮、绸北运的水陆码头。一直到元朝,都是军事重镇和漕粮转运中心。历经600多年,造就了天津中西合璧、古今兼容的独特城市风貌。明清两代,天津作为京畿门户.河海要冲,是漕粮、盐运、绸缎等南北货物的水陆转运枢纽,从而带动了经济、文化的发展。

  天津独特的城市发展历程,造成了漕运河路文化和外来海路文化的碰撞、融合,也使天津成为中国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城市建筑,既有雕粱画栋,典雅朴实的东方古建筑,又有众多新颖别致的西洋建筑。这些建筑不仅饱含着中国近代史的底蕴,并且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价值。它们不但见证了历史,也向人们叙述着历史。

  1986年天津市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08年西青区杨柳青镇被国务院批准为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010年蓟县西井峪村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体系化地形成了“一城一镇一村”的保护格局。

(天津劝业场)

(天后宫)

  民间工艺

  天津具有内容丰富的传统文化,包括以杨柳青年画、“泥人张”彩塑、“风筝魏”风筝为代表的天津民间工艺。

(杨柳青年画)

  杨柳青年画

  杨柳青年画与南方著名的苏州桃花坞年画并称“南桃北柳”,它孕育出了中国四大木版年画之首的杨柳青年画民间艺术奇葩。在首届“中国美丽名镇”选评中,杨柳青古镇荣获“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天津卫这个以商贾、手工业者、农民为主要人口成分的码头城市文化,为天津的杨柳青木版年画的萌生和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和条件。

(泥人张的泥塑)

  泥人张的泥塑

  在天津最绝的还是泥人张的泥塑,分明是中国传统的艺术,却又浸透了西方的写实主义风格,在中国的传统雕塑中,是绝无仅有的。

  由于天津卫当时有许多的西方人,为了迎合外国人的审美习惯,当时泥人张就创造性的将西方文化和中华文化有机的结合起来,并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比较受西方顾客欢迎的泥塑作品。

(风筝魏风筝)

  风筝魏风筝

  清末民初年间,天津的风筝作坊和风筝艺人数不胜数,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天津风筝最为杰出的一个代表人物就是魏元泰。魏元泰生于1872年,由于家境贫困,年少辍学,十六岁到北门内蒋记“天福斋”扎彩铺当学徒,学得了一手扎风筝的好手艺。学徒期满后,由父亲给他张罗开了一间扎彩铺,起名“魏记长清斋扎彩铺”,从此他就以做风筝为业。 魏元泰师法前人、不断创新,在传统风筝工艺基础上进行改革,形成了造型多变、彩绘逼真、飞行平稳、特技精湛和便于携带的五大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风筝技艺在天津可谓是一枝独秀,独领风骚,“风筝魏”这一称号也开始闻名于坊间里巷。

  如今,风筝魏经历了100多年的发展经久不衰。近几年,风筝魏的风筝多次出访美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成为天津与世界各国民间文化交流的信使和纽带。

  天津曲艺

  天津是诸多曲艺形式发源、兴盛和发展的地方。其中,天津时调、天津快板、京东大鼓、京韵大鼓、铁片大鼓、快板书等曲艺形式是在天津形成;而京剧、河北梆子、相声、评剧、评书、单弦、梅花大鼓、西河大鼓等是在天津兴盛和发展的。相声和京剧更是天津曲艺的重要代表。天津卫能成为北方曲艺的中心和发源地,也是得益于水陆码头文化的影响。

  天津卫还有戏码头之称,它是一座有着深厚戏剧文化底蕴的城市,通过传帮带、搭平台、给政策等多种形式培养戏剧人才,并推出精品佳作,让戏曲码头展现出码头文化的魅力。

  饮食文化

  天津的饮食文化 津沽依河滨海,是北方的鱼米之乡,各类物产十分丰富, 古俗语有“吃尽穿绝天津卫”之说。天津又是沟通南北的大商埠,因地利之便美食荟萃于此,不仅有包子、麻花、炸糕、煎饼馃子、锅巴菜等传统特色小吃,更有别具特色的地方大菜。天津小吃汇集八方特色,色香味堪称一绝,制作多以面粉为主料,有油炸、煎烙、稀食和粘甜食四大类,颇为广大群众和外宾称赞的“津门三绝”,即:耳朵眼炸糕、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

(“狗不理”包子)

(天津十八街麻花)

(耳朵眼炸糕)

  天津这座中国北方最大的港口城市,素以京畿重镇著称,自古以来海纳百川,形成一座“五方杂处”的移民城市和商埠码头,交通便利,漕运发达,民风中有强烈的码头文化、漕运文化、渔盐文化气息。明代天津设卫筑城,屯兵云集对民情影响较大,行武风气下的老百姓崇义尚公,心胸豁达。近代城市开埠以来又有九国租界先后设立,使民俗文化呈现出多元复合、中西交融的风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现在作为直辖市的天津,不仅是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心,更是我国的文化发展中心,这些都是天津这座历史文化古城的名片,以及天津特有的文化魅力和中华文明。

《重游运河图》部分节选

(骑游队抵达杭州运河广场)

  编者介绍

  谷建华,北京市政协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委员,北京市通州区政协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政协委员。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董事长、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馆长、东方剑桥瀚林华馨教育集团董事、中国网大运河频道原主编。

  为续接千年历史文脉,传承五千年厚重文化,自1997年始,谷建华先后组织创作了《迎香港回归百米长卷》、《迎澳门回归书画百米长卷》、《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50周年》、《纪念老舍先生百年诞辰》《京门九衢图》、《古运回望图》及《重游运河图》等七项浩大的文化工程。因其曾对京杭大运河文化作出突出贡献,新华通讯社授予其“运河之子”的荣誉称号。《古运回望图》长卷是明代中兴时期历史横切面的真实写照,以详实的历史资料为基础,生动的再现了明代京杭大运河两岸绵延约1800公里的航运、河道管理、农业、手工业、工商业、民俗等繁华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