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运河贯南北,文脉承古今。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三部分构成的大运河,绵延近3200公里,流淌2500多年,串起数十座城。

  今年正值大运河申遗成功七周年,由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打造“古老的运河讲新时代的故事”系列报道,以“古运新说”为主旨,从杭州出发,过扬州、访苏州、抵北京,探寻沿线城市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文化的深厚底蕴讲述水乡之畔的时代故事。

图为《古运回望图》分段画卷——湖州篇

  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化之邦——湖州

图为《古运回望图》湖州段采风资料图

  湖州市是浙江省下辖地级市,地处浙江省北部,东邻嘉兴,南接杭州,西依天目山,北濒太湖,与无锡、苏州隔湖相望,是环太湖地区因湖而得名的城市。处在太湖南岸,东苕溪与西苕溪汇合处。

  湖州是一座具有2300多年历史的江南古城,建制始于战国,有众多的自然景观和历史人文景观,如莫干山、南浔古镇等。湖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是近代湖商的发源地。

图为京杭大运河湖州段资料图

  湖州是因湖而得名的城市,但湖水的流淌却始终离不开纵横交错的河道,需要有四通八达的水系,而运河则是湖州得以滋润的重要干渠。自从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后,湖州遂成为江南著名的“鱼米之乡,丝绸之府”。

  运河经济奠定了湖州的经济基础,运河文化也奠定了湖州文化,运河是湖州一张风光最美的名片。

  运河自北京南下进入湖州市境后,就分成了东、中、西三线。现在通常说的京杭大运河就是运河中线,上世纪八十年代,交通部门进行航道改造时将平望经乌镇入湖州练市、含山、新市,穿韶村漾到杭州塘栖的这段河道,标识为京杭大运河,全长43.94公里。运河东线则从嘉兴境内经石门,崇德入杭州塘栖,并有一小段往德清南擦肩而过,现称为京杭古运河。自隋朝起,东线运河已成为南粮北运的主要通道,故又名漕渠,现仍为杭申甲线的主航道。而西线就是西晋太康年间由吴兴太守殷康主持开凿的荻塘。从苏州平望经南浔至湖州,也就是现在的黄金水道长湖申航线。頔塘和东苕溪是湖州境内历史上有明确记载的漕运航道。

  在湖州,长约1.6千米的頔塘故道是完好保存的江南运河支线河道,是大运河在水网密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延伸和扩展的河段。頔塘运河始建于西晋太康年间(280年至289 年),作为湖州地区的区域运河。隋代初期,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建成,頔塘成为湖州联系大运河的重要航道。南宋时期,頔塘成为大运河支线——江南运河西线的一部分。后多次疏浚维修,一直保持着航运的功能。1952年于南浔镇北另开一段航道,绕开原頔塘河道,长约1.6千米的頔塘故道因而得以完好保留,现已无航运功能,主要作为城市排水与景观河道,河堤均为砖石护坡,有多处河埠,保存状况良好。

图为《古运回望图》分段画卷——湖州篇

  如果说运河经济奠定了湖州的经济基础,那么运河文化也给湖州文化打上了烙印。千百年来,湖州沿岸的人民依水而居、傍水而作、因水而兴,带动了沿线地区经济发展。更重要的是,运河孕育了湖州丰富的丝绸文化、湖笔文化、茶文化、渔文化、船文化和桑基鱼塘等。

  多年来,湖州连续举办了湖笔文化节、丝绸文化节、茶文化节、鱼文化节等运河文化活动,从而扩大了运河文化的社会影响力,也成为了湖州地方特色的旅游品牌。

  独特的运河地势成就桑基鱼塘成为农业文化遗产

图为《古运回望图》湖州段采风资料图

  荻港村,一个古村,位于南浔区和孚镇南部,紧依和孚漾,京杭大运河的支流穿村而过。河港两岸芦苇丛生,村子因而得名荻港,更有“苕溪渔隐”的美称。

  古村不大,却集合了传统民居、古桥古寺、石桥河埠、地方民俗和历史名人遗迹于一体,堪称江南水乡古村落中的“活化石”。古村内的演教寺,是江南“佛道一家”的首创;村里还有23座形态各异的古桥,说起来都是故事与传说;这里出过2名状元、50多名进士、200多名贡士、太学生、110名诗人;还有章、吴、朱三大当地望族留下的高墙大院……

  当然,荻港最出名的不是这些,而是一种保存最完好的传统低耗、却又高效的农业循环生态模式——桑基鱼塘。

图为湖州桑基鱼塘资料图

  大自然的力量是伟大和不可抗拒的,但人们可以学会如何利用这种力量。在与运河打交道的千百年里,聪明的湖州人民将地势低下、常年积水的洼地挖深变成鱼塘,挖出的塘泥则堆放在水塘的四周作为塘基,上面种上桑树,桑叶可以拿来养蚕,逐步演变成为“塘基上种桑、桑叶喂蚕、蚕沙养鱼、鱼粪肥塘、塘泥壅桑”的桑基鱼塘生态模式,最终形成了种桑养蚕和养鱼相辅相成,桑地和池塘相连相倚的水乡典型的桑基鱼塘生态农业景观,不得不佩服当时人们对资源利用的智慧和对生态的最大保护。

  多年来,南浔区对原生态桑基鱼塘开展修复性保护,使其成为传统养殖业向纵深发展新途径,推进村民致富,成为新的旅游景点。2014年5月,湖州桑基鱼塘系统正式入选第二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单位。

图为京杭大运河湖州段资料图

  如今,在荻港古村,走过横跨运河的小桥,便进入河港纵横的蚬壳湾。住在蚬壳湾里的,共有百来户人家。这里的上千亩桑地和鱼塘,已被划为“湖州桑基鱼塘系统”核心保护区。放眼望去,满眼都是鱼塘和塘边的桑树,仍可见繁盛时的辉煌。

  浙江对生态的保护力度,在全国都可以算得上最大的。当地政府对荻港古村的定位,就是一个原生态古村。在所有的规划中,引入和推广古村文化的新生计划,扶持古村文化传承名店。同时,以“产业特色鲜明、古村魅力彰显、旅游功能完备、生态环境优美”为核心,开展重点基础设施升级改造、旅游业态导入优化、核心景点修缮重建、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等。

  湖州丝绸——“世界丝绸之源”

图为湖州丝绸产品资料图

  湖州素有“丝绸之府、鱼米之乡、文化之邦”的美誉,也是丝绸文化的发源地。种桑养蚕、缫丝织绸历史悠久。1958年,从湖州城南钱山漾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掘得的绢片、丝带、丝线等物,经考证已有4700多年的历史。

  湖丝具有“细、圆、匀、坚”和“白、净、柔、韧”的特点,湖丝在国内,国际多次获奖。2015年6月25日,钱山漾遗址被正式命名为“世界丝绸之源”。同年,丝绸小镇也正式落户在西山漾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将4700多年历史的丝绸文化与传统丝绸产业融入小镇。这里将逐渐成为集丝绸产业、历史遗存、生态旅游为一体的“丝绸文创度假小镇”。

图为湖州丝绸产品资料图

  曾经的南浔辑里,有着原汁原味的江南蚕乡风貌:家家缫丝、户户机杼声。在通津桥畔,有条名叫丝行埭的老街,最繁盛的时候,这条不长的街上有着丝行和丝栈多达50多家。丝商们把收购来的辑里湖丝打包好,装上开往上海的运丝船,通过頔塘到京杭大运河,再到黄浦江码头,最后运往世界各地,有“辑里湖丝甲天下”之名。

  如今在南浔,有个著名的辑里湖丝馆,这是一座中西合璧式建筑,占地950平方米。1926年,由当时的南浔商会发起建造,2010年改建而成。馆内共有五个展厅,通过大量的历史资料和实物实景,利用多媒体声光影像技术,全面讲述了南浔的丝绸文化发展,南浔与世博会的渊源故事。

  现在湖丝的产量居全国各州之冠,丝织业得到空前的发展,使许多市镇逐渐脱离农业生产,成为工商业的商品市场。湖州的湖绉、包头绫、夹织纱等丝绸产品,在全国各地供不应求,盛销不衰,更受到中外商人的欢迎。为此,湖州发展成为人口稠密、客商云集的大镇,为湖州朝政提供了大量的财政收入,对湖州、以至中国最富庶的江浙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变迁产生重大影响。

  非遗蚕桑活动带动湖州运河旅游新发展

图为京杭大运河湖州段资料图

  湖州的蚕桑业从昔日单纯的种桑、养蚕、织丝,到如今走循环经济与休闲旅游之路,逐渐从一产、二产,蜕变为“1+2+3”全产业发展的典型。

  安吉梅溪镇马村村,被誉为“浙江蚕桑第一村”,近10年来,一直在探索蚕桑产业的蜕变之路。如今,这里已经走上了一条蚕桑循环经济之路。

  村民只养一季秋蚕,果桑采摘之后的桑叶可以继续养蚕;桑果可以卖给村里的蚕桑合作社,用来榨桑果汁或做成桑果干;蚕沙可以养鱼,鱼塘塘泥又能给桑树施肥;废弃的桑枝打碎后,则可以用来做桑木耳的菌床……同时,打造桑海观光和桑园采摘精品线路,吸引更多的游客可以“住下来“。

图为湖州桑蚕文化资料图

  德清新市,也有着纵横交错的河网和悠久的蚕桑文化。从1999年开始,这里恢复起蚕花庙会的传统习俗后,每年都持续举办蚕花庙会。轧蚕花、蚕花娘娘花轿巡游、祭蚕神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吸引了上万游客慕名而来,带动了一方旅游业的发展。

  同时,为了配合越来越盛大的蚕花庙会,新市还建起了1000多平方米江南蚕文化馆和仙潭民间艺术馆作为展示平台,向游客全方位展示当地历史悠久的蚕文化。2007年,新市蚕花庙会成功入选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而民俗活动“扫蚕花地”,更是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当地一张旅游发展的金名片。

  “以省带市”全面打造运河文化金名片

图为新时代大运河湖州段资料图

  2020年10月,浙江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浙江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新闻发布会。会上提出,浙江将充分发挥大运河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金名片效应,加强大运河浙江段文化价值研究和文化作品创作,广泛开展国际运河文化交流,推动大运河浙江段成为国际国内运河文化交流核心区、对外文化交流开放新高地。浙江将围绕 “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的新目标新定位,力争浙江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浙江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空间范围大运河浙江段包括江南运河浙江段、浙东运河及其故道、复线等河道,至今仍发挥着航运、水利、行洪等功能。《规划》以大运河浙江段世界文化遗产为核心资源依托,规划范围覆盖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五市沿大运河的25个县(市、区),并辐射5市全域。湖州作为大运河流经区域之一,也对其做了相应规划。

图为新时代大运河湖州段资料图

  近年来,湖州相继开展了多项工作,挖掘运河文化内涵,传承运河文明,加强运河保护,在彰显湖州魅力上起到了积极作用。

  首先,运河文化遗产得到重视、保护。古桥是和运河有重要关系的文化遗产,而湖州境内古桥数目很多,为此,专门成立了古桥保护领导小组,颁布了《湖州市古桥保护管理办法》,并落实古桥保护专项经费,实施古桥保护抢救工程,挽救一批宝贵的文化遗产。

  在湖州东部,栽种桑树,用桑叶喂蚕,蚕屎用来养鱼,鱼的排泄物变成池泥,池泥挖出来当有机肥料,用来种稻种桑,桑叶再养蚕,如此循环下去,形成一个完美的可持续发展的生物链,一个圆圈,无污染、无公害。这种生态模式已经存在了千年,今天还存在着,而且用运河微血管网络连成一片,构成一种特殊的生活模式,这种生态模式在全球化、现代化的大背景下,还能如此纯真天然地活着实属罕见。

图为新时代大运河湖州段资料图

  其次,运河沿岸的古镇得到有效规划和修复。伴随着经济建设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如何处理好文物保护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在湖州市委、市政府的关心下,湖州市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湖州市区建设工程文物保护工作意见的通知》等规范性文件,依法确立了文物部门对基本建设项目的前置审批,文物部门预先介入各项重大工程,文物保护由被动转为了主动。主动配合规划建设部门先后编制了《湖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完善文物保护规划体系。使大运河(湖州段)重要遗产资源之一的衣裳街传统历史文化街区得到了保护性维修。

图为新时代大运河湖州段资料图

  湖州也将继续深入开展运河文化研究,确定重点选题,推出重点研究成果,将运河文化精品创作纳入全省文化精品扶持工程;强化运河文化产业支撑,推动大运河(浙江)文化带和之江文化产业带联动发展,提升运河沿线文化产业园和文化创意街区发展层次,特别是要着力推进运河文旅产业的高质量融合发展;推进大运河沿线遗产资源保护利用,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串珠成链,打造运河文化黄金旅游线路;引导社会公众都参与运河保护。

图为《古运回望图》分段画卷——湖州篇

  丝绸、湖笔、白茶、古镇,自古湖州尽占运河文化风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绿色发展阔步前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更添湖州锦绣。

  丰富的湿地类型和多样化的生态环境,在大运河几千年的沧海桑田孕育下,形成了湖州独特的渔俗文化、稻作文化、丝织文化、荷文化和桥船文化等,支撑了大运河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我们要铭记使命,将运河文化继续传承,将我们的运河城市故事继续延续,让我们共同期待下期。

  总策划 谷建华

  中国网大运河频道、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联合出品

  附:

  关于《古运回望图》

  《古运回望图》之创作,旨在弘扬自强不息之民族精神,漕运盛景之再现,贵在推崇厚德载物之中华气量。

  公元新世纪开元之年,华夏再沐朝阳,春风又绿神州。翰墨歌盛世,丹青寄赤心。谷建华先生以振奋民族精神为宗旨,以弘扬运河文化为己任。斥巨资,募群贤,研史料,重考察,集众家之才智,请诸师之妙笔,穿越六百年时空,探寻当年漕运盛景。历时五载,征修四次,终成《古运回望图》。

  全卷通高83公分,长210公尺,以明代航运鼎盛时期为背景,以运河为主线,自通州始至余杭终,经京津冀鲁苏浙,四省二市,五大水系,百余城镇,浩浩荡荡,三千余里,一气贯通,气势恢宏。画面兼工带写,五色丹青,师法自然。人物景色,勾勒细腻,疏密得体。山水迤丽,柳岸花明,漕艘栉比,往来如梭,闸坝码头,廪粟云屯,城镇市井,百态人生,纵观全卷,三千里漕运风情尽收眼底,五千年华夏文明彰显其中。正可谓,漕运舟楫之盛,可抵长城之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