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运河贯南北,文脉承古今。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三部分构成的大运河,绵延近3200公里,流淌2500多年,串起数十座城。

  今年正值大运河申遗成功七周年,由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打造“古老的运河讲新时代的故事”系列报道,以“古运新说”为主旨,从杭州出发,过扬州、访苏州、抵北京,探寻沿线城市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文化的深厚底蕴讲述水乡之畔的时代故事。

 

图为《古运回望图》分段画卷——扬州篇

  享有“中国运河第一城”的美誉

 

图为《古运回望图》扬州段采风资料图

  扬州,我国上古时代的九州之一,以州域多扬波之水故名。古称广陵、江都、维扬,建城史可上溯至公元前486年。

  扬州历史悠久,文化璀璨,商业昌盛,人杰地灵。地处江苏省中部,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是南京都市圈紧密圈城市和长三角城市群城市,国家重点工程南水北调东线水源地。有着“淮左名都,竹西佳处”之称;又有着“中国运河第一城”的美誉,也是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

 

图为《古运回望图》分段画卷——扬州篇

  在中国历史上,扬州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环境,自汉代至清代几乎经历了通史式的繁荣,并伴随着文化的兴盛。具体而言,扬州在经济上曾有过三次鼎盛,第一次是在西汉中叶,第二次是在隋唐到赵宋时期,第三次是在明清时期。总体上,扬州城市的繁荣总是伴随着国家的盛世。隋唐、明清时期的扬州财富、资本高度集中,后来城市建设与经济水平都有较大发展。

  世界文化遗产之瘦西湖

 

图为大运河扬州段“瘦西湖”资料图

  作为京杭大运河的重要城市之一,扬州运河沿线分布着众多的历史文化遗产,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瘦西湖。

  瘦西湖,本是扬州城外一条较宽的河道,原名保扬湖,与周边的园林形成了今日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与杭州西湖相比,瘦西湖河道狭窄,好似一位清瘦美人。

  纵观瘦西湖发展史,与大运河在扬州地区的作用密不可分。明清时期大运河使扬州成为两淮盐运集散地,经济繁荣,人们渐渐有意识地在这条河道旁造景。清朝时瘦西湖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成为扬州最具代表性的园林。让康熙及乾隆各造访六次的绝美瘦西湖,如今也继续见证扬州及大运河的发展和兴盛。

 

图为大运河扬州段“瘦西湖”资料图

  熙春台矗立于瘦西湖西岸,此处集楼台亭阁于一体,是昔日扬州“二十四景”之一的“春台明月”。熙春台气势雄伟,结构精巧,选用了绿色的琉璃瓦朱栋,与白玉的玉体金顶相映成趣,尽显皇家园林富丽堂皇的华贵气派。门前的平台横可跃马,纵可方轨,与五亭桥遥相呼应。相传熙春台是扬州盐商给清代皇帝祝寿的地方,故而又称其“春台祝寿”。

  白塔,也称观音寺白塔。塔身白色,塔平面呈八角形,砖石结构。白塔高27.5米,塔基上部的仿木砖雕须弥座,下部砌花岗岩石条,束腰须弥塔座,八面四角,每面三龛,龛内雕刻着十二生肖像。相传在1784年,乾隆皇帝第六次坐船游览扬州瘦西湖。从水上看到五亭桥一带的景色,不由遗憾地说:“只可惜少了一座白塔,不然这儿看起来和北海的‘琼岛春阴’就像极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扬州盐商当即花了十万两银子买来北海白塔图样,连夜用白色盐包堆成一座白塔。这就是“一夜造塔”的故事。

  五亭桥是瘦西湖的标志,也是扬州城的象征,其乃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巡盐御史高恒及扬州盐商为迎奉乾隆帝而建。因该桥建于莲花堤上,故而又曰莲花桥。桥的造型秀丽,黄瓦朱柱,配以白色栏杆,亭内彩绘藻井,富丽堂皇。桥下列四翼,正侧有十五个卷洞,彼此相通。古有诗云:“扬州好,高跨五亭桥,面面清波涵月镜,头头空洞过云桡,夜听玉人箫。”

  去扬州必看运河三湾

 

图为大运河扬州段“运河三湾”资料图

  古文中,“三”通常是个虚数,泛指数量多,但运河三湾之“三”,应是个确数,是真正的三道湾。

  曲折的“三湾”是由明代扬州知府郭光复于万历二十五年主持修建的,他率民工自南门二里桥的河口起,令运河左拐一下,右弯一下,如蛇爬行,转来折去,在姚家沟接通原来的河道,形成曲折的“三湾”。这样的方式突破了以往筑坝拦截,令河水受阻减缓的传统方式,将自北向南而来迅疾的运河水曲折引流,从此静水流深,通航顺畅。

 

图为大运河扬州段“运河三湾剪影桥”资料图

  有水便有桥,三湾的桥颇有特色。有曲折绵延的临水栈桥,遥相呼应的琴瑟桥和锦瑟桥,一南一北的两座标志性桥梁也十分值得欣赏。北端的剪影桥,是一款巨幅的拉花剪纸,以现代工艺展现了扬州非遗剪纸中拉花透空的艺术,红艳而柔和,真切而形象。南部的凌波桥,寓意“凌波微步”。桥体雪白,弧线优美,犹如长虹卧波,是扬州因“州界多水,水扬波”而得名的巧妙表达,契合扬州“水域共生”的深厚文化底蕴。

  中国四大菜系之一淮扬菜

 

图为淮扬菜资料图

  一壶美酒,几个小菜,在声声丝竹中肆意诗情,或事后挥毫泼墨,这是最“扬州”的画面,也是古代文人墨客惬意生活的写照。扬州的美食可谓首屈一指,这里也是淮扬菜的故乡。

  淮扬菜,是世界知名的中国四大菜系之一。淮扬菜是长江中下游(扬子江)、淮河中下游的代表风味。扬州是淮扬菜的中心和发源地。

 

图为淮扬菜资料图

  淮扬菜见于文献,当自《尚书》“淮海惟扬州”始。自先秦发展至汉晋,史载扬州已是“熟食遍列”。隋唐、明清尤见繁盛。回溯中国烹饪的历史长河,盘点千古菜系,除了鲁、川、粤外,就是唯一破例以省以下城市及区域称谓的淮扬菜系,又称“维扬菜系”。

  由大运河翰林文化藏书编委会编著的《图说大运河——古运回望》中曾记载:古之中国,分九州,扬州为其一:古人爱称扬州为“维扬”,而“淮南"也是扬州别称之一,所以,“扬州厨刀”下的菜点喜得两个雅号“淮扬菜”或“维扬菜”。淮扬菜作为一个“系统”,至唐代基本形成了。元、明、清时期,尤其是清康熙乾隆盛世,淮扬菜进入了第二高潮。后人每评淮扬菜,常用个“贵”字,这应当与两淮盐商与河务官员豪甲天下的饮食消费有关,这也是淮扬菜得以壮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与大运河同生共长看“扬州担当”

 

图为新时代扬州段运河资料图

  2500年来,作为与大运河同生共长的城市,扬州对运河始终有一种融于血脉的责任感。扬州是大运河成功申遗的牵头城市,是拥有大运河遗产点最多的城市,是长江经济带与大运河文化带交汇点。尤其2014年6月,扬州牵头“申遗”成功后,令中国大运河这个线性活态的巨型文化遗产为世界瞩目。

  如今,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让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成为扬州人再出发的新目标。扬州市委市政府更是干在先、走在前,全力打造国家文化公园,争做运河遗产保护,运河生态文明、运河文化产业、运河特色乡村建设和运河文化研究与国际交流的示范,体现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扬州担当”。

图为新时代扬州段运河资料图

  近年来,扬州当地沿南水北调东线输水廊道规划建设了1800平方公里的生态走廊,将沿江岸线的82.4%划为岸线保护区和控制利用区。在高邮,围绕大运河沿线生态保护,建设了10个生态中心、111个公园,整治3000多条河道沟渠,“十百千万”工程涵养生态,大运河水体得到明显提升,“一江清水向北流”,水清岸绿的大运河更显诗情画意。

  扬州已连续12年举办世界运河城市论坛,邀请世界运河城市的专家学者为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利用支招。大力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加快招商引资,加速业态整合,加强模式创新,开发新的文创产品,培植新的文旅产业。运河文化正在重塑扬州的城市气质,过去“皮包水、水包皮”的消费城市正在向创业、创新、创造的科创名城、文化旅游名城转变。

 

图为《古运回望图》分段画卷——扬州篇

  今天的扬州仍在以运河为情感纽带,与世界文化交汇、经济交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大运河畔的中国故事。期待未来,也将有更多的人读懂大运河畔的中国故事。

总策划谷建华

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出品

  附:

  关于《古运回望图》

  《古运回望图》之创作,旨在弘扬自强不息之民族精神,漕运盛景之再现,贵在推崇厚德载物之中华气量。

  公元新世纪开元之年,华夏再沐朝阳,春风又绿神州。翰墨歌盛世,丹青寄赤心。谷建华先生以振奋民族精神为宗旨,以弘扬运河文化为己任。斥巨资,募群贤,研史料,重考察,集众家之才智,请诸师之妙笔,穿越六百年时空,探寻当年漕运盛景。历时五载,征修四次,终成《古运回望图》。

  全卷通高83公分,长210公尺,以明代航运鼎盛时期为背景,以运河为主线,自通州始至余杭终,经京津冀鲁苏浙,四省二市,五大水系,百余城镇,浩浩荡荡,三千余里,一气贯通,气势恢宏。画面兼工带写,五色丹青,师法自然。人物景色,勾勒细腻,疏密得体。山水迤丽,柳岸花明,漕艘栉比,往来如梭,闸坝码头,廪粟云屯,城镇市井,百态人生,纵观全卷,三千里漕运风情尽收眼底,五千年华夏文明彰显其中。正可谓,漕运舟楫之盛,可抵长城之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