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月6日消息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并使用至今,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中国文化地位的象征之一。

图为京杭大运河——北京段(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编者按:

大运河对北京城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历史上有“北京城是漂来的”说法,由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策划出版的《漂来的北京城》曾有详细的运河历史故事记载。作为沟通中国南北的交通主干,大运河向京城输送着所需的物料,可以说“没有老运河,就没有老北京”,同时,运河也孕育了沿线的众多名城古镇。今天带您走进老运河、老北京,新故事之“东安门”。

《重游运河图》部分节选一(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重游运河图》部分节选二(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重游运河图》部分节选三(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东安门是皇城四大门之一

东安门是清朝北京皇城的东门,皇城四个大门之一,其他三个大门为天安门(皇城南门)、地安门(皇城北门)及西安门(皇城西门)。

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东安门篇鉴赏(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东安门位于今南、北河沿大街东侧,与东华门大街交汇处。东皇城墙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为南北走向,原在玉河以西,河在墙外,宣德七年(1432年)东移,将玉河包入墙内。东安门正对紫禁城东华门,为七间三门黄琉璃单檐歇山顶。门内(西)为跨玉河之石拱桥,因官员们上朝陛见,皆由东安门进宫,所以俗称此桥为望恩桥或皇恩桥。桥西原为永乐时之东安门,宣德时改为三座门式,通称东安里门。望恩桥上砌有障墙,将两门连为一体。

图为《京门九衢图》——创作资料用图(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东安门在1912年袁世凯为抵制南下就任总统,操纵北洋军兵变时烧毁,1926-1927年北洋政府内务部拆皇城墙变卖,东安里门同时被拆。据记载,桥上原有一座真武庙,拆墙后迁建于桥之西北。东皇城拆除后,玉河也陆续填平成为道路,即南、北河沿大街,大街与皇城墙间陆续建满房屋,形成一个街区,其东即为东黄城根街。

图为明皇城东安门遗址资料图(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2001年通过考古发掘,找到了东皇城墙和东安门的准确位置。根据文献记载城墙的尺寸,并参考现存南皇城墙的做法,在北段恢复了一段长约25米的墙体。同时将部分东安门的遗址进行展示,共有:东安门南北两段皇城墙遗址;东安门西面南北两尽间的四个柱础磉墩;东安门内望恩桥的两段障墙和桥的两个雁翅遗址。这些遗址均位于现状道路以下约2.3米,为了保留发掘时的原状,在允许展示的范围内修建了两个下沉式展示区。东安门的遗址和复建的一段皇城墙,既是准确的历史地理标志,也是文物的原状。

“御河”即入京后皇家私有使用的运河

皇城东墙外有御河,御河又称“玉河”,就是元代的通惠河,明初此河仍为运输通道,其紧贴着皇城的东墙,向北流入后海。当时的后海,是一个商品集散地,大部分的货物,通过运河,途径东侧皇城墙,运到北海。皇城的东墙之外,可以想象,自然是热闹非凡,日夜川流不息。

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东安门篇鉴赏(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其喧嚣之声达于宫内,明宣德七年(1432年)宣宗便下旨将皇城东墙东移至御河东侧,皇城东侧的东安门亦向东移至皇恩桥东侧。并在东安门旧址处建起了东安里门。此举施行后城外货物由御河水运至城内“海子”(积水潭)之举即被废止。宫外进贡的瓷器、绸缎等各种贡品能经由此道,直接运进皇城,并存放于原来御河边的各种库房之内。现存地名“瓷器库”“灯笼库”“沙滩”等就是见证。

而这一段运河,也就改名为御河(玉河),成了皇家的私有财产了。宣德七年1432年,新的东安门建成。我们现在看到的遗址,就是宣德七年所建东安门的地基遗址。

图为《京门九衢图》——创作资料用图(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这里要说的是,御河上有一座桥——皇恩桥。据《京师坊巷志稿》载:“中官初入选进东华门,门内有桥曰‘皇恩桥’,谓从此即受皇恩也,俗呼‘忘恩桥,以中官即富贵,比仇其所生也。”看到中官上了皇恩桥,就是人们常说的“鱼跃龙门”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其实中官们就算上了此桥入了皇宫,也未必就一步登天,大部分还是难逃悲惨的命运。中官们称此桥为“望恩桥”是希望得到皇恩的意思,百姓们就因“望”与“忘”同音而讹称为“忘恩桥”了。

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东安门篇鉴赏(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皇恩桥玄真观位于东华门大街1号(原东安门大街45号),坐北朝南。观内建筑主要有山门、正殿及配殿。殿内供奉泥塑彩绘的真武大帝和二侍者、二站童。该庙始建于清初,原址在皇恩桥桥头,皇恩桥即东安门内桥。“桥上有庙,庙里有桥”。以前在老百姓口中流传的这句顺口溜指的就是这里。“桥”说的是皇恩桥,“庙”指的是桥头的这座玄真观。

1912年毁于火,1923年改建于此处,仍称“皇恩桥玄真观”。观内建筑主要有山门、正殿及配殿。山门一间,大式硬山顶,筒瓦过垄脊。砖砌封护檐。正殿面阔三间,7.8米,硬山过垄脊筒瓦顶,前出廊,殿内供奉泥塑彩绘真武大帝及二侍者、二站童。东西配殿面阔三间,7.8米,硬山过垄脊筒瓦顶。院内有《光绪重修碑记》和民国十二年(1923年)《改建碑记》碑各一座,在《改建碑记》碑文中有“忘恩桥乃皇恩桥之讹也”的记载。

现今的东四已成北京市历史文化保护街区

说东安门必说东四牌楼。东四牌楼位于东城区朝阳门内,元代称十字街,明代于十字路口四面各建一座四柱三门三楼式木牌楼,因位居皇城之东,故称东四牌楼,简称东四。旧时人们戏称“东四、西单、鼓楼前”,以此形容这三处的热闹繁华。牌楼于1699年(清康熙三十八年)毁于大火,后曾照原样重修。

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东安门篇鉴赏(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据史书载,东四牌楼与西四牌楼同时修建于明朝年间,皇城一东一西各有四座,故以“东四牌楼”、“西四牌楼”简称之;两处均为三间四柱三楼冲天式有戗柱的木牌楼,跨于路口四面的街道上。

牌楼规范的称谓是牌坊。种类分为:孝廉牌坊、贞节牌坊、街牌坊、桥牌坊、庙堂公宇前的牌坊,以及商铺门脸儿牌坊等。

北京城里的牌坊主要是后面的四类。俗称牌楼,是因为北京的牌坊大多起楼,斗拱支架上敷筒瓦脊兽,也分庑殿、歇山、悬山等。一通脊为一楼,有一、三、五、七、九楼之分。而从牌楼的材质又可分为石牌楼、木牌楼、琉璃牌楼、砖石牌楼等,民国后改建的原木牌楼大多改为水泥柱和梁架。

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东安门篇鉴赏(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东四牌楼每座牌楼的正间上各挂一白色石匾,两面镌刻着同样的字,跨南北街的牌楼为“大市街”,而东四牌楼名称则恰与西四牌楼相反,东牌楼为“履仁”、西牌楼为“行义”。

民国年间,为修建有轨电车将东四牌楼改建成主体为混凝土结构的无戗柱式牌楼,仍为三间四柱三楼冲天式,并将牌楼各间的跨度和立柱高度相应增加,以应付路口日益增大的交通流量,而牌楼原有的柱冠、石匾等部分依旧利用。

新中国建立后,于1951年维修了东四牌楼,1954年12月将其拆除,同时拆除的还有西四、东西长安街、东西交民巷等大批牌楼,没有进行迁移,自此就留下了地名“东四”,连“牌楼”都省了。

图为东四博物馆资料图(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东四作为地名沿用至今,泛指东四南大街、东四北大街、东四西大街、朝阳门内大街交汇处及附近地区。东四南大街明代有著名的“四大恒”金店、合芳楼糕点铺及米市、灯市、驴市等。东四北大街南端地处东四商业圈,北端地处北新桥商业圈。东四三条至八条的胡同及一些四合院保存较为完好,现已为北京市历史文化保护街区。“没有老运河,就没有老北京。”想探寻了解老运河、老北京、新故事,请您继续关注我们下期的精彩内容。

《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东安门篇鉴赏:

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东安门篇鉴赏(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东安门篇鉴赏(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东安门篇鉴赏(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编者介绍

(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谷建华,北京市政协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委员,北京市通州区政协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政协委员。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董事长、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馆长、东方剑桥翰林华馨教育集团董事、央广网大运河频道负责人、中国网大运河频道原主编。

编辑:秦立玲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208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