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2月29日消息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并使用至今,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中国文化地位的象征之一。

图为京杭大运河——北京段(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编者按:

大运河对北京城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历史上有“北京城是漂来的”说法,由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策划出版的《漂来的北京城》曾有详细的运河历史故事记载。作为沟通中国南北的交通主干,大运河向京城输送着所需的物料,可以说“没有老运河,就没有老北京”,同时,运河也孕育了沿线的众多名城古镇。今天带您走进老运河、老北京,新故事之“广渠门”。

图为《京门九衢图》展示资料图(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新时代,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让历史流向未来,把文化传承融入时代脉搏。

《京门九衢图》《古运回望图》正是这样的文化工程。老北京城门有“内九外七皇城四”之说,《京门九衢图》取材于康乾盛世的北京城,以中国传统绘画“工兼写”的手法,艺术地再现了六朝古都北京二十座城门楼,展现清王朝鼎盛时期(康乾盛世)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建筑、体育、民俗等方面壮丽广阔的场景面貌。

图为《古运回望图》展示资料图(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三千里漕运风情尽收眼底,五千年华夏文明彰显其中。《古运回望图》以明代历史横切面角度展示历史,以翔实的史料为基础,自东便门、通州古城为起点,曲折南下至余杭结束,艺术地再现了绵延1794公里运河两岸沿线的航运河道管理、农业、手工业、工商业、民俗文化等繁华景象。

两部长卷以中国传统绘画的形式生动描绘了“大运河漂来了北京城”的故事,可谓一部老北京的“清明上河图”。大运河,蕴藏北京城“漂来”的秘密。让我们共同循着长卷的指引,走进老北京文明,破解文明发展中道道的密码。

北京城外城东侧的唯一一座城门

广渠门,又称“沙窝门”,是明清北京城外城东侧的唯一一座城门,也是外城门中比较简朴的一个,与广安门遥相呼应。曾称大通桥门,又称沙窝门。

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广渠门篇鉴赏(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广渠门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5年),主要包括广渠门城楼、箭楼和瓮城。上世纪三十年代,侵华日军将箭楼拆除。1953年为改善交通,拆除了城楼和瓮城。

广渠门门楼低矮,仅一层,廊面阔五间,单檐歇山顶,四周有回廊,瓮城呈弧形。箭楼为单檐山顶,正面及两侧各辟箭窗二层,正面每层7孔,两侧每层各3孔,共26孔。箭楼下开拱形门洞。

广渠门的瓮城很有特点,一般城池的瓮城作为战备要地,里面没有建筑物和居民,而广渠门的瓮城里面有几家店铺。

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广渠门篇鉴赏(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在瓮城里面两侧各有四五家店铺,形成一条小型商业街,很像一座微型小城。路南有一家中药铺、一家纸店,还有一家山货店。四周均是城墙,前边有箭楼的城门,后边有城楼的城门,城门关闭后,这个地方很是幽静,也很安全。但想来这个地方其实也很危险,如遇火警,无处可逃。城外关厢只有一个粮食集市,东南乡的农民把自家产的粮食拿到这里来卖,逢集的日子就比较热闹。所谓“关厢”,就是指城门外小商小贩和无业游民聚集居住的土街,环境杂乱,虽上不得台面,却有着鲜活的乡土和草根气息,成为老北京区域民俗的一种另类景观。据说广渠门外的马圈,就是北京的最后一个关厢。

广渠门两次战役——见证了满清政府的兴衰

广渠门虽然不算高大,但由于其位于外城一片相对荒凉的开阔地,所以看上去比实际的规模雄伟些,犹如从平地巍然耸立,睥睨着毗邻的城墙。

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广渠门篇鉴赏(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公元1629年11月,皇太极率领八旗军进军北京,次年1月3日,兵临北京城下,"烽火遍京郊",八旗军几万人,进攻广渠门,督师袁崇焕闻讯率领九千骑兵直奔京师,与清军大战于广渠门外,袁崇焕冲锋在前,身中数箭,由上午巳时战到下午酉时,大战十小时,击退了八旗军。皇太极移军南海子,以观事变。与此同时,皇太极觉得袁崇焕是其入主中原的最大障碍,于是便设计了反间计,假意制造了袁崇焕通敌的消息,故意让被俘的明朝太监侧耳听到,并放他们回朝通风报信。刚愎自用的崇祯皇帝果然中计,处死了袁崇焕。京城百姓怨恨袁崇焕通敌卖国“争噉其肉,皮骨已尽”,铸成中国历史上的千古奇冤,落得国破身亡。

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广渠门篇鉴赏(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了天津、杨村、通州后,直逼北京,由于朝阳门守军较多,多次攻城不下,于是便从守备较弱的广渠门、东直门进攻。当时,由于兵力不足,清政府把年岁较大的旗兵都编入守城队伍。这些人平日里只吃皇粮不当差,养尊处优,大敌当前,也是有心御敌而力不从心。有的还有吸食鸦片的嗜好,守城时带着两支枪,一支火枪,一支烟枪,打几枪后还要吸口鸦片过过瘾,这样的军队守城,结果可想而知。很快城池告破,慈禧携光绪帝仓皇西逃,揭开了庚子之变的帷幕。历史有时就是这样巧合,270年间前后发生在广渠门的两次战役,见证了满清政府从兴到衰的全过程。

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广渠门篇鉴赏(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广渠门作为见证者也许是一种偶然,但在历史的必然进程中,偶然也可成为必然。没有战事的广渠门外是平静、祥和的。老北京是一座贵族精神和贫民意识交融并存的城市,而广渠门无疑是属于相对贫民化的。它本是北京城的另一个水门,运载民用水的水车,就从这里出入,相对专走“御水”的西直门。据《顺天府志》记载,当年广渠门外由于水源丰沛,池塘、运河两边芦苇蔽岸,垂柳梳风,景色居然颇为旖旎,现有地名“垂杨柳”就是最好的佐证。直到上个世纪中叶,这里还有成片成片的麦田,虽无长亭古道,但斜阳衰草间也是一派郊野风光。

时尚与繁华开启了广渠门新篇章

一座城门一道河,原本是防卫意识中坚不可摧的精神屏障,既庇护着清朝统治者,也庇护着他的子民。然而,当清王朝气数已尽时,任何坚固的城池,都无法挽救其灭亡的命运,就如沉凝欲堕的夕阳,终将落入地平面下,唱响清王朝终结的挽歌。

图为现今广渠门北滨河路资料图(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今天的广渠门外大街,因北京城的剧烈膨胀,已收缩为城市的中心地带,时尚与繁华已将古战场的痕迹完全覆盖,当年的金戈铁马、战火硝烟已湮灭在两旁林立的钢筋水泥中,只留下“马圈”、“沙窝”等与周围景观极不相称的地名,注解着曾经乡土的广渠门外。行走间,或有那一脚踩到岁月的神经,一种隔世的画面便会逆向而来,令你情不自禁而又百感交集,但那已是风土民生的别样光景了。

随着岁月的流逝,故都的旧貌已然渐行渐远。如今广渠门外的护城河还在,一如既往围绕京城孤独地流淌着,作为它天设地造的原配——城门,却如秋水伊人掩面而去,隐到了时间的后面。“没有老运河,就没有老北京。”想探寻了解老运河、老北京、新故事,请您继续关注我们下期的精彩内容。

《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广渠门篇鉴赏:

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广渠门篇鉴赏(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广渠门篇鉴赏(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广渠门篇鉴赏(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编者介绍

(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谷建华,北京市政协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委员,北京市通州区政协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政协委员。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董事长、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馆长、东方剑桥翰林华馨教育集团董事、央广网大运河频道负责人、中国网大运河频道原主编。

编辑:秦立玲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